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通讯员 向琪 )乡村公路通村达组、干净整洁,水稻秧苗郁郁葱葱、长势良好,辣椒苗青翠欲滴、节节攀高,务工村民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入夏以来,走进重庆市石柱县万安街道宝坪村,一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宝坪村打造的水稻和辣椒产业基地。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宝坪村打造的水稻和辣椒产业基地。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谁能想到,曾经的宝坪村却是另一幅画面。该村距石柱县城15公里之遥,是万安街道位置最偏远的村。更因海拔较高、地势陡峭,不易于大型机械耕作,导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弱、撂荒田地多,成为了典型的无优势资源、无集体资金、无支柱产业的村民经济收入薄弱村和村集体经济“后进村”。
发展是硬道理,产业是强支撑。近年来,在万安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宝坪村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组建村集体公司和劳务公司,有效盘活了撂荒田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难”资源,每年种植有机水稻1000余亩、辣椒400余亩,套种瓜果蔬菜500余亩,让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希望田”。
务工村民在有机水稻基地除草。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务工村民在有机水稻基地除草。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我村有4个组,共690余户2100余人,但有一大半的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全村4000余亩好田好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当时的情况,宝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建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面对现实,宝坪村党支部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围绕“党建引领,改革赋能”的目标定位,以“盘活撂荒地资源”为切入点,通过“村集体+农户”合股联营的方式,成立了万安街道第一家村办企业,明确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思路,按下了以产业发展激活撂荒地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快进键”。
务工村民在管护辣椒。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务工村民在管护辣椒。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在宝坪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宝坪村村办企业完善了“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和进院入户等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改革赋能”的发展理念,转变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托管撂荒土地的想法,最终拿起了笔,在托管协议上签下了名字,让1500余亩撂荒地“起死回生”。
为同步解决产业基地务工需求问题,宝坪村党支部依托相关政策,以“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为突破点,成立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队,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低保户、脱贫户、残疾户和一般农户“五类人员”共130多名村民为社会化服务队队员,结合村民年龄和特长进行合理分工,通过用好用活本村剩余劳动力,凝聚起了在家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力量。
宝坪村建设的大米加工厂。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宝坪村建设的大米加工厂。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为有效整合撂荒土地、闲散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连续两年来,宝坪村组织务工群众将托管的1500余亩撂荒田地开垦出来,每年分别种植有机水稻1000余亩、辣椒400余亩,套种轮作瓜果蔬菜500余亩,通过深挖资源,实现了一地双收,让昔日的撂荒田地变成了良田,将宝坪村打造成了石柱的“城郊粮仓”。
为形成与众不同的品牌商品,在2022年初以来,万安街道协助宝坪村围绕产品包装升级,注册了高山农业类商标“万秾森”,聘请专业公司精心设计产品包装及品牌推介,联系权威机构对大米进行监测,其“锌”含量高居全县大米榜首,将宝坪村的大米培育成“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的地方特色品牌,将其打造成石柱县稻米行业中的一张“新名片”,助推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收入超过20万元,带动在家群众每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走出了“脱壳消薄”强村富民之路。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qxlb/202307/t20230724_121759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