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舆情 > 正文

数字赋能,绘就乡村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蒙城县兴农绿港数字农业工厂工人在采摘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彩椒。通讯员 胡卫国 摄

  

  

  7月11日,歙县数字乡村馆,联农带农乡村产业发展一张图进展情况展示。记者 李明杰 摄

  

  近年来,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引领示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图为近日航拍的三十岗乡刘一盆智慧农业种植生产基地。 通讯员 赵明 摄

  2020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启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我省各地以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通过组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我省近年来开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5+8”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随着我省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前,我省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难点,比如基础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省域内数字乡村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生态重塑压力等。

  去年全省农产品上行网销额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17.6%

  ——农业触“网”,产销升级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歙县富堨镇的万兴葡萄园里的葡萄长势喜人、口感极佳。其中,夏黑葡萄已抢鲜上市。这得益于数字管理。

  万兴葡萄园是歙县数字农业示范点。近年来,葡萄园与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及5G智慧果园平台,能够实时感知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对葡萄生长动态、外观等信息实时监测,同步记录阳光、温差、种源、虫害等关键数据,实现数字化精准管理。

  “今年,葡萄园投入100多万元,建成2000多平米的高标准大棚和冷冻保鲜库,同时进一步完善水肥一体化设施,将原来的喷灌改成喷灌、滴灌结合。”万兴葡萄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扦插式滴灌,实现了精准化的施肥、保水功能。

  时值“三伏天”,只要大棚里温度过高,工作人员就会把两台大型水冷空调打开,给葡萄园的葡萄降温保湿。葡萄藤下,一条条黑色滴灌管好似“毛细血管”,在葡萄藤根部四周均匀铺开,将配制好的水、肥精准送达。水冷空调开启后,棚内温度比平常室外温度降了10℃到15℃。

  近年来,歙县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切入点,着力补齐农业农村数字化基础短板,加快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农村治理效能,让农民更多享受“数字红利”。

  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步入村中,但见青山明秀、小径通幽,村内“一步一盆景,处处好风景”。

  “我们全村有230多户,640多人,盆景基地就有1500多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花卉盆景。”卖花渔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项涛介绍,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村里盆景销售上了“网”,销路更宽了。

  以“游龙梅花”为代表的徽派盆景技艺,在卖花渔村传承、扬名。“90后"的洪瑜,就是一名与徽派盆景共同成长的传承人。

  原本在南京工作的她,一次回家后发现村里的销售模式,还是以等客户上门为主。于是她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开始探索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卖盆景。

  “从2018年做电商,到如今直播带货,我家盆景销量逐年增多,去年家里盆景收入超50万元。”洪瑜告诉记者,除了收入的增加,网络直播盆景销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

  据了解,目前卖花渔村九成年轻人已经掌握了徽派盆景制作技艺,35岁以下从事盆景制作销售的有60多人,让老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去年,卖花渔村的盆景年销售额超过2600万元,户均收入连续多年超过了10万元。

  “今年,我们将利用新建成的电商大楼,组织专业的培训,吸引年轻村民回村开展直播,借助互联网将卖花渔村盆景销往全国。”项涛信心满满地说。

  从生产端到销售端,数字技术的嫁接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催生了农业新型业态涌现。5月9日上午,盒马(中国)有限公司在金寨县白塔畈镇大岗村举行授牌仪式,设立安徽首个“盒马村”。此举标志着该县成功迈出农村转型发展的第一步,让农民变身“数字农民”,实现农村从分散、孤立的生产单元升级为现代农业数字产业链的一部分,推动县域蔬菜产业数字化发展、现代化发展。

  “盒马村”是数字时代新零售的产物,采用“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体系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通过“产—供—销”平台,让农民用新科技、种出好东西、卖出好价钱,有助于该县推动农产品精细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改造。

  云端发力,数字赋能。我省近年来组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5+8”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截至去年底,我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54.95%,居全国第4位。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综合增效5%-10%。2022年,全省农产品上行网销额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17.6%。

  村民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照看老人孩子,还能将家里的视频分享给村“两委”统一监控

  ——村情上“网”,治理快捷

  在“智慧村务”数据中心服务器大屏幕前,村主要道路口及重要场所的实况一目了然。这是当涂县姑孰镇灵墟村党群服务中心可见的一幕。

  作为全镇“智慧村务”首个试点村,灵墟村主要道路口及重要场所铺设安装了光纤宽带、高清监控探头、高空瞭望球机等设备,并将其接入村部“智慧村务”数据中心服务器大屏幕,实现了乡村治理智能化、智慧化和数字化。

  “高清摄像头采用了云网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对监控区精准排查、远程对话、图像抓拍、视频追踪等功能。”该村“智慧村务”信息管理员唐宗好介绍,村里利用“智慧村务”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以秸秆禁烧工作为例,2022年新增温度报警13次、涉及地块10块,捕捉到火点拍摄的高清图片和视频,系统均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实时发送给工作人员,为后期处置及时固定了影像证据,筑牢了秸秆禁烧“防火墙”。

  寿县大顺镇同样是传统农业乡镇,这几年,在县里统一部署下,大顺镇与安徽移动紧密合作,通过智能产品与服务助力乡村数字化治理。

  “移动公司在我们长岗村、官塘村以及大顺街道居委会建立集中监控管理示范点,强化乡村村情的管理。”大顺镇政府工作人员李广涛说。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安装数字监控系统200余户,实现综治管理、智慧办公、乡情网等功能。

  “以前成天住在大棚旁的小屋里,三伏天真遭罪。自从安装了摄像头,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在家就能随时查看大棚的情况,再也不用住那儿啦!”大顺镇官塘村蔬菜种植户范先生高兴地说。

  如今,大顺镇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数字乡村监控,不仅可以实时照看老人孩子、回看动态,还能将自己家里的视频分享给村“两委”,由村“两委”统一对村内道路、村民家庭院落进行联合监控,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工作水平。

  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数字化动态资源与基层治理力量的有机结合,需要理念重塑和路径优化,并发挥多元主体智慧,整合优势力量,激发主体动能。

  桐城市将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于乡村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农业监管等领域,依托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基层党建暨社会治理一体化系统(简称“文都e家”)、智慧渔政管理系统、“雪亮+平安乡村”工程等平台,构建以数字化为基础、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以联勤联动为机制的数字乡村治理服务新格局,初步形成物联、数汇、智创于一体的“数字桐城”。

  长丰县按照“智慧乡村大脑”建设思路,搭建县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智能平台,涵盖“一云统算、一网统管、一屏统揽”三大模块。依托一体化智能平台,网格员通过“善治长丰”手机端,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协调联动解决问题,为网格注入“数字力量”,建立“线上派单”“线下处理”“平台反馈”,闭环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目前已通过客户端上报有效问题工单982件,解决问题773件。通过线上“吹哨报到”,定期召开“村(社)情通报会”,让村民自主“说事、议事、主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打造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推动乡村治理迈向数字化,是各地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我省多地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持续推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的长效协同机制,逐步形成支撑未来乡村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

  ——建设数字乡村,需要协同提质增效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

  我省先后出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年)》《加快“数字皖农”建设若干措施》《2023年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等,统筹多方力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基石。相关数据显示,我省2022年全年新建5G基站27831个,累计建成5G基站超8.5万个,规模总量上升至全国第10位,实现省辖市主城区全覆盖、县城乡镇重点覆盖,5G网络已覆盖12339个行政村,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接近90%。全省10G-PON端口数达到33万个,千兆宽带用户数突破490万户,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水平有力提升。

  “数字乡村建设有别于数字城市建设,但两者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受访人士认为,数字乡村不是数字城市的复制版,也不是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数字乡村应用的场景是农业农村,经济集聚程度、产业形态、就业类型、社会治理方式等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皖北某县县委宣传部人员告诉记者,从实际情况看,我省皖南、皖中、皖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数字乡村必然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发展方式。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不能就乡村谈乡村,不能将数字乡村演变成一个农村内部的闭环。

  记者采访中发现,当前,我省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难点,比如基础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省域内数字乡村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生态重塑压力等。

  从内容上看,数字乡村包含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数字治理、便捷生活服务等多个内涵。从服务对象来看,乡村数字经济和农村电商的主体是农民,数字治理和便捷生活服务的对象也是农民,建设数字乡村的根本目的是惠民便民。因地制宜、尊重市场规律,能用、管用、适用无疑是数字乡村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7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歙县徽城镇渔梁社区的数字乡村馆,只见一楼大厅展柜上有序展示着歙县本地特色农产品,三楼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向广大网民推销特色产品。

  “我们设置了‘歙采缤纷’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示区、电商直播区、青创空间,通过连接线上的品牌资源,依托电商直播,实现线上和线下双向发力。”歙县新安江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黄仙红介绍,该馆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对县域内所有的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全程动态监管,实现透明化交易和不见面交易,构筑歙县路径和歙县特色的数字化产业发展体系。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歙县县委网信办工作人员章宜威认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更大发展,还需要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的长效协同机制,逐步形成支撑未来乡村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比如探索乡村资源盘活和整合、共享与协作的数字化平台利益联结模式,以村民为用户中心,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和运营商共同参与,构建数字乡村多主体协同建设与运营模式。

  记者手记

  培养更多“数字新农人”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富裕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各地抢抓国家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机遇,加快推进一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乡村新业态培育等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紧密融合,全省数字农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电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所需所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体现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于城乡数据要素积累的差距较大。此外,受资源、信息等多方限制,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妇儿居多,数字素养普遍不高,对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

  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要素。一手锄头搞生产,一手摄像头搞推广。这些年,数字乡村蓬勃发展,催生了不少“数字新农人”。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展现乡村生活的“乡村网红”,他们和网友分享乡村美食、美景和日常生活,收获不少关注,也带火了乡村土特产品。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媒介,“数字新农人”活跃在“数字田野”“数字市场”,为增收致富、家乡发展赢得更多机遇。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必须要进一步运用好数字技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数字新农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基建,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数字新农人”大展拳脚、施展才华提供条件、搭建舞台。要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产等具体条件,量身打造数字经济场景,让村民们在数字经济业态中“本色出演”。要有效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加强组织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让数据真正成为农民生产“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活“新农具”。      (记者 李明杰)

  

  ·大家谈·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农旅办主任颜家俊:大圩镇依托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和全省数字乡村试点镇平台,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推进各领域向数字化转型,培育和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在产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向数字要效能。实施水肥一体化,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通过数字化溯源系统,对农事活动等进行全程记录,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2022年,大圩镇果蔬电商直播销售葡萄约600万斤,其他蔬果160万斤,经济效益明显。

  淮南市凤台县种粮大户童成广:过去干农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完活人也累得够呛,现在只要轻轻一点,就能看到农田情况,技术人员通过操控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田间的温度、风向、墒情等指标,还可以利用大数据,自动分析生成作物的“体检报告”,及时提醒我开展精准作业。从庄稼的长势到病虫害管理,全部实行智能化,种田更节约成本,管理得更及时。但是数字技术的使用有门槛,希望政府能多做一些培训和技术推广,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数字农村的红利。

  阜阳市临泉县陈集镇村民闫涛:这几年数字乡村建设,确实给村民办了不少事,比如村里的监控多了起来,村委会的村务管理更智能了,办事效率比以前提升了不少。我觉得,乡村振兴首要在产业振兴,特别是对家乡的经济薄弱村来讲,必须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资源,培育形成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利用数字和信息赋能,才会有数据要素的用武之地。希望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能给村产业带来更多效益。(记者 班慧 整理)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68330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