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法制 > 正文

费县“吃垃圾吐肥料”的循环农业凭什么“火出圈”?

发布时间:2023-07-15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初夏时节的温凉河畔,凉风习习,景致婆娑迷人。漫步在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内,鱼塘内肥硕的鱼儿翻腾,荷花含苞待放,茭白郁郁葱葱、随风摇曳,鱼菜共生、废物全效利用,循环农业环环相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农业不同,如今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是费县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坐落在蒙山脚下的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是费县“三个突破”工作的“一号工程”,园区占地面积1600亩,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保障区、良种繁育示范区、高效设施农业区、休闲农业融合区、种养循环示范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6个功能区。

  “园区坚持‘数商兴农’产业发展模式,以智慧农业为核,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链,以休闲创意农业为线,集产业融合、绿色发展、试验示范、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个板块都是一种循环农业的示范模式。

  采访当天,正值园区内大棚西红柿种植周期的末尾,以往的西红柿秧苗都是直接丢弃,而在这里,拔掉的西红柿秧苗都被送进了有机肥厂。

  园区建设规模化有机肥厂,通过种养废弃物联合堆肥技术,将园区内的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尾菜全部收集,同时接纳周边区域种养废弃物集中处理。通过优化堆肥处理技术,生产生物有机肥等高值产品,实现废弃物稳碳保氮除害,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种养林草废弃物不仅仅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我们还利用果树种植区产生的大量果木枝条、农作物秸秆,经过适当处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充分利用园区林下阴凉湿润的小气候和散射光,生产杏鲍菇、香菇等食用菌,品质优良,且管理成本较低,亩产可达3000至5000公斤。”该园区负责人介绍。陆上乾坤舞动,水中变化无穷。在园区水面上规则分布的数台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水体清澈,鱼儿肥美,与传统认识中的“水至清则无鱼”截然不同。

  原来,这里的养殖尾水经过粪污分离设备处理后,部分经排水管道进入藕池和稻田,为藕池和稻田增加了微量元素和肥料,其他的与沼液混合、过滤后经水肥一体化设备用于园区果树和大棚蔬菜的灌溉。

  在实现园区废水零排放的同时,集成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配合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生产高品质农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我们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优化集成了粮食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林下种植食用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还田消纳等绿色种养循环先进模式,打造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全量自循环种养结合模式样板。”该园区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费县围绕县城整体谋划生态循环运行体系,统筹考虑域内的自然禀赋与经济资源,找准生态农业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探索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运行体系。

  “我们通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经营单元内建立独立的生态循环链,实现物质、能量顺畅流动转换的‘小循环’;集中园区内农业生产各环节、各经营单元,形成产业链‘中循环’;整域谋划推进,形成‘覆盖全域、辐射周边、全效利用’的县域生态农业‘大循环’。”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续利民向记者介绍,三级循环运行体系,真正将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有机衔接,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全域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费县以化海农牧、紫锦葡萄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的主体小循环56个,以润宝生态农场、胡阳西红柿集聚区、东蒙蔬菜基地等形成的园区中循环8个,带动形成覆盖全县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费县农业农村局)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dfdt/202307/t20230704_43648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