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发展 > 正文

河北:数字赋能 “互联网+”农业生产更智慧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      作者:    

  位于饶阳县的河北冠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展示厅,可以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等环境参数。

    在以往的印象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元素的广泛应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的浇水施肥;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就能实时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把信息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从拼资源、拼要素转向比技术、比效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的智慧农业模式,智能化、便捷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初步建立。

    “黑科技”越来越多,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坐在地边,看着屏幕、点点手机就把2000亩地的农活干了。这事,就发生在邯郸市成安县向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臣良身上。

    曹臣良说,合作社引入线上智慧农业系统,耕种收都透着智慧味。点开屏幕,卫星“眨眨眼”,地块分布、苗情长势立马就一清二楚;埋在地下数不清的传感器,实时收集湿度、温度等信息,浓缩成一张张曲线图,号准脉“对症下药”;手指动一动,输入氮磷钾比重,智能配肥机精准调制营养套餐,庄稼“缺什么补什么”。

    智慧农机更是全程贴心服务。停在地头的植保无人机,摁下按钮后腾空而起,一天轻轻松松完成千亩的作业量;大型收割机马力全开,自动识别地块,两三天时间2000亩地颗粒归仓;精量播种机一扫而过,播种精度在毫厘之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技人员无法下地,一堂堂技术培训课及时在“云端”开播。通过“河北智慧农技云平台”“中国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APP”等平台,基层农技人员以视频、长图、H5、音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田间管理、种植知识、交易物流等农资技术服务指导。

    “效果特别好,跟现场手把手教没啥差别。”曹臣良说。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实现农技、农机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将种植生产过程数据化,在省时省力的同时,种田更加科学化,粮食丰收也更有保障。

    从春耕、春播到秋收、秋种,从播种、田管,到收获、销售,记者在我省广袤农村采访时发现,田间农民少了,“黑科技”越来越多:遥感卫星监测、无人机植保、多光谱照相机、在线农技指导……信息技术的不断加持,农民从会种地转向“慧”种地。

    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

    日前,走进饶阳县南北岩村村民宋长江的西红柿大棚,只见棚内布满了各种监测设施和土壤传感器,显示屏上实时播放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各项监测数据。正在查看西红柿生长状况的宋长江说:“我在家里就能通过手机上的APP,远程调控大棚的风口和棚内的温湿度。”

    技术不仅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记者了解到,由于大棚内主要工作由智能棚室测控系统自动控制完成,无需大量的人力灌溉、施肥、开关风口,一个大棚一季可以节省人力70%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西红柿的生长环境改善后,产量增加了,病虫害少了,品质也提升了。

    近年来,饶阳县以蔬菜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智能控制、质量追溯、远程服务”为主要建设内容,搭建了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了一批集高品质果蔬生产、畜牧养殖、高新技术展示、农产品深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从我们这里发出的每一批产品,都要经过农残检验,然后贴上二维码,确保质量可追溯。”宋长江说。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智慧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高强度的劳动逐渐被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取代,原先“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精细化、高效化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

    “直播间的朋友们,今天我推荐的红薯汁是我们柏乡县的特产,鲜薯鲜榨,绿色健康……”日前,柏乡县宏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卓珍变身一名主播,坐在手机前开始直播卖红薯产品。围观网民纷纷下单,掀起了购买热潮,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卖出近300件红薯汁。

    随着短视频等新技术的发展,电商直播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热门渠道。在线直播宣传、网上下单订购、智能物流配送,数字技术帮助农民加速“云上销售”,我省通过加大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建立省市两级农产品产销衔接系统,完善产、供、销全链条服务,优质农产品的销路更加畅通。

    近年来,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建设完善了省级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蔬菜、畜牧和水产养殖基地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评选出113家河北省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典型。

    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2019年底,省内136家牧场,利用NB-IOT技术实现了“小牧童”实时管理监测,成功解决了奶牛定位监测、牲畜跟踪等管理问题;1万多台套中大型农机,通过智慧农机决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耕、种、管、收全生命周期农机作业动态管控;4000多艘中大型渔船,依托渔船渔港动态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实时、自动化管理。

    智慧农业发展潜力广阔,还须补齐短板、加快升级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耗费人力,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互联网成为农民们解决农业和市场信息需求的主要方式。

    面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巨大市场,众多互联网巨头开始大举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腾讯打造“智慧农业平台”、阿里推进“互联网农场”、京东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等。

    智慧农业前景广阔的市场,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经营服务在线化,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定位等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大田精准作业、设施农业智慧管理、畜禽智慧养殖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近几年河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处在探索应用阶段,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薄弱、缺乏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创新体系不健全等短板,要想更好地释放智慧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还须补齐短板、加快升级。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北省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加速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

    “补齐智慧农业的短板,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社会各方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业内专家建议,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应降低数字技术应用成本,构建数字技术落地生态,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研发推广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农民提供精准实用的技术和服务。

    为此,河北省搭建了农业数据中心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对22个较大行业应用系统集中管控和安全核心保障。通过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在全省范围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公益、便民、电商、培训四类农业服务。到2020年底,将完成益农信息社选点建设3843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3%。

  


http://nync.hebei.gov.cn/article/ghjh/202011/20201100018405.shtml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