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176项农业主推技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丰产减排技术双双入选!此次入选的2项技术均以稻田为应用场景,提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可在川渝两地适宜的水稻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区域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致富、稻田低碳减排和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
中稻蓄留再生稻是一项一种两收、省工节本、绿色高效,提高复种指数和水稻单产的重要栽培技术,被誉为重庆农业“三绝”之一。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顺应了水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有效解决传统再生稻模式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该技术先后在永川、大足、潼南、铜梁、江津等进行百亩核心片技术示范工作,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片10余个。2020~2022年连续3年作为重庆市主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累计应用面积142.5万亩,新增稻谷1.44亿公斤,新增产值3.73亿元。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科研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毯苗机插水稻育插秧作业质量”和“机插水稻稀泥育秧技术规程”2项,立项重庆市地方标准“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1项,研究成果“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荣获2019~2021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技术要点:
(1)选择强再生力品种。选择生育期适中(头季稻生育期145 ~155天),再生力强,抗倒伏性强,丰产性好,稻米品质达到国颁三级以上的优质稻品种,如渝香203、深两优5814、渝香优8133、晶两优华占等。
(2)冬耕整田,减少病虫源。再生稻收获后,应当年冬季机耕整田,耕地质量应达到田块平整,地面无杂物。冬季蓄集降水,腐解水稻秸秆,培肥稻田。
(3)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采用塑料硬盘稀泥育机插秧法集中育秧。每亩用种量1.1 ~ 1.3 kg,大粒稻种播干谷70 ~ 80 g/盘,小粒稻种播干谷60 ~ 70 g/盘。宜在3月10日左右完成播种,最迟不得超过3月15日。秧苗期防治好稻蓟马、恶苗病、立枯病等病虫害。
(4)中小苗移栽,规范密植。秧龄3.5叶时,即可移栽,最佳移期为3.5 ~4.5叶。宜采用久保田SPW-48C型手扶式插秧机栽插,插秧机应按照稻田的长边行进栽插。栽插行距30.0cm,株距18±2cm。连续缺穴3穴以上的,应及时人工补苗。
(5)精确施肥,提高群体质量。头季稻应亩施纯氮7公斤~8公斤,氮(N):磷(P2O5):钾(K2O)应为1:0.5:0.8,应按照基肥:穗肥=7:3比例施用。
(6)干湿交替灌溉,及时晒田控苗。薄水机插,寸水活棵,当苗数达到有效穗80%左右,应排水晒田,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至成熟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 ~ 10 天排水晒田,利于机收。
(7)头季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根据病虫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关键时期防治好稻瘟病、纹枯病和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等病虫害。
(8)早施粒芽肥。在头季稻齐穗期至齐穗后5天,在稻田有水的条件下,施用尿素10 ~15公斤/亩。
(9)看苗抢收头季稻,规范机收降低压桩率。蓄留时间在8月上旬,留桩高度宜30 ~ 35 cm;蓄留时间在8月中旬,留桩高度宜40 ~ 45 cm。机械收获时,收割机应按照稻田的长边行进收割,提高全程机械化种植再生稻成功率。
(10)立即复水,抗旱保芽。头季稻收获后,立即复水,水层厚度5 ~ 7 cm。再生芽萌发期,逐渐保持浅水层,再生季苗期至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接近黄熟时排水晒田。
(11)巧施提苗肥。头季稻收获后1~3天内,结合田间复水灌溉,施用尿素5 ~ 10 kg/亩作提苗肥。
(12)适当喷施赤霉素(九二0),提高抽穗整齐度。再生稻抽穗10-20%,施用赤霉素3-4 g/亩(折纯),兑水20公斤,叶面喷施。
(13)再生稻病虫挑治。根据病虫预报,防治好稻瘟病、纹枯病和水稻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对病虫严重的田块重点挑治。
(14)及时收获,颗粒归仓。当再生稻全田稻穗黄熟90%以上,机械收割,按稻谷标准含水量13.5%水份要求机械烘干,入仓贮存。
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丰产减排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稻田也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如何实现水稻丰产和甲烷减排的协同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农业农村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丰产减排技术以旱耕湿整好氧耕作、增密控水增氧栽培为核心,以高产低排放水稻品种、碳氮互济秸秆还田技术为配套,实现了水稻丰产稳产、稻田甲烷减排、农民节本增收的协同,可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等重大行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该技术实现秸秆均匀入土率90%以上,耕层和根际氧气含量增加,可有效促进稻田甲烷氧化,降低甲烷排放;同时,解除还原性物质(H2S等)对水稻根系的毒害,有效缓解秸秆还田下水稻前期僵苗和后期贪青等问题。实现水稻增产4.1%~8.8%,平均增产38.9kg/亩,甲烷减排31.7%~75.7%,节本增收103.5元/亩,丰产减排增效增收效果显著。
技术要点:
(一)选用高产低碳排放水稻品种,提高植株输氧能力
选择收获指数高、通气组织壮、根系活力强,并且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
(二)旱耕湿整好氧耕作,提升耕层通透性和氧含量
1. 秸秆粉碎匀抛还田。稻-油轮作模式下,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和抛撒装置的收获机进行油菜收割,完成秸秆切碎、均匀抛洒。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每亩均匀撒施2kg秸秆腐熟剂。一季中稻或中稻-再生稻模式下,上一年水稻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和抛撒装置的收获机进行收割,留茬高度≤15 cm,秸秆粉碎长度≤10 cm,均匀覆盖地表,实现高质量覆盖还田。
2. 稻田旱耕增氧,浅水整地埋茬。前季作物收获后,用三铧犁或旋耕机旱耕或旱旋一次,翻耕深度20 cm~25 cm,旋耕12 cm~15 cm。水稻移栽前,田面保持浅水(1 cm~2 cm)泡田半天,免旋整地埋茬,减少田面秸秆及根茬漂浮,田块四周平整一致。
(三)增密控水增氧栽培,提升根系生长和根际氧含量
1. 缩株增密,保苗扩根,保证群体数量,增加根系泌氧量。在高产栽培基础上,缩小株距(或增加基本苗数),栽插密度提高20%左右。以土壤微生物碳氮比为参照,调整水稻前期和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协调水稻与土壤微生物的养分竞争。减穗肥氮(氮总量20%),基肥:蘖肥:穗肥比例调整为37.5%:50%:12.5%。
2. 沟畦配套控水,促根强秆,提高群体质量,增加稻株输氧量。栽插后浅水护苗,缓苗后适时露田3~5天,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系生长;之后保持田面湿润,促进秧苗早发快长以及甲烷氧化,增强水稻根系活力和泌氧能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后看苗晒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孕穗、扬花期浅水保花,齐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提前7~10天断水。控水增氧促根,提高甲烷氧化能力,实现甲烷减排。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zwdt/202306/t20230619_120771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