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麦收时节,遍地淌金。6月15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郯城县,68万亩小麦已全部完成收割。薄雾散去,颗粒归仓,广阔的田地里,处处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本次实收面积3.06亩,收获小麦总籽粒鲜重2437.2千克,杂质率0.8%,籽粒平均含水量为16.5%,按13%的标准含水量折算,小麦亩产达到758.3公斤!”6月10日,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桂峰带领专家组对郯城县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小麦百亩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亩产758.3公斤,刷新了郯城县及临沂市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的小麦单产纪录。丰产丰收的消息接连传来,6月14日,经省市农技人员测算,郯城县预计总产32.18万吨,为历年来最高,夏粮“十九连丰”已成定局。
“郯城小麦生产为什么行?”夏收时节,记者走进郯城县,探寻其夏粮生产“十九连丰”背后的“秘密”。
育良种:用“芯”助丰收
田头麦浪千重,家家夏收正忙。在收割机轰隆隆的声响中,泉源镇理想家庭农场的小麦已全部归仓。“连续三年,农场用的都是阳光808小麦品种,抗倒、抗病,还高产稳产,今年平均亩产达到1300多斤,较其他品种增产100多斤。”农场负责人李友亮说。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关系着粮食安全。正值麦收时节,山东新阳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人员对小麦良种繁育田进行分类取样测算,为选育小麦良种收集数据,为端牢“饭碗”奠定基础。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五大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自主培育品种的种子企业,新阳光种业集种子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其科研自主创新广度和深度在国内种业界处于领先。
新阳光种业总经理王立抗说,作为一家县级国有种子企业,30多年来,每年从收入中拿出8%以上的资金用于品种研发,目前公司自主选育出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1个,其中小麦品种有郯麦98、阳光10、阳光18、阳光808。“这些品种高产、多抗,已广泛推广到鲁、苏、豫、皖、冀等地。”
“我们除了国企新阳光种业外,还有精华种业等优秀的私营种业公司,他们共同致力于良种研发,使得郯城种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燕介绍:“我们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对种业发展进行扶持。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良种的补贴;去年还投资2.6亿元,规划建设了种业园区,引入先进技术、高端设备发展科技种业。”
通过政府赋能和企业深耕,目前,郯城县累计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有25个,承担完成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3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0多项、植物新品种权16个,良种覆盖率达98%。
建良田:“升级版”土地流金淌银
涓涓细流润“粮田”,配套齐全变良田。走进郯城县归昌乡的高标准农田,只见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现在种田越来越有保障,旱能浇、涝能排、病能防。”归昌乡种粮大户陈龙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小麦亩产提高了100多斤,目前,他又流转了300多亩土地,计划打造自己的小麦种植基地。
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徐震震介绍,今年县里抢在春耕春播前,提前完成2022年规划的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排灌沟渠、机井、泵站等水利设施工程,整治骨干河道7条、排水干沟36条,增强沿岸耕地灌溉能力,农田受益灌溉面积60余万亩。
陈龙流转的地块就在项目区内,“今年麦收前几天,接连下了几场雨。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麦田里的积水通过排水沟不到2个小时就全部排了出去,一点也没耽误麦收。”陈龙高兴地说。
近年来,郯城县加快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有力支撑了全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据悉,郯城县共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74.2万亩,占比高达87.3%。
配良法:“保姆式”田间管理护航丰收
“年初,全县小麦遭遇冻害,灌浆期又遇到条锈病的挑战,今年夏粮依旧丰产丰收,离不开我们‘保姆式’的田间管理。”郯城县农业农村局粮食专班负责人王金之介绍说,“我们实行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规范要领直接到人的‘三到’农技推广新机制。”
“作为年轻一代,小麦种植经验不足,但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需要‘一喷三防’就进行‘一喷三防’,需要抗冻就按照专家的建议进行抗冻,全程都不用太操心。”郯城县花园镇汇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杰说到,在农技专家“保姆式”的指导下,合作社2000亩小麦没出现一例病虫害。
据介绍,郯城县积极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农技人员分片包干,确保每块耕地都有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组织15个技术指导组20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000余次。全面推广宽幅精量匀播镇压、肥水科学运筹、群体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绿色增效技术,实施小麦“一喷三防”33.6万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培肥地力,完成测土配方施肥等试验11个,新增水肥一体化耕地面积1万余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
用良机:机械化“慧”丰收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杨集镇小摊村,75岁的种田“老把式”马守刚说:“我种了一辈子地,以前种、管、耕、收都得靠人力,小麦亩产往往只有三五百斤,年份好时顶多七八百斤。这几年,立平农机合作社把我的6亩地托管了,他们全程使用机械,种地轻松又高产。”
郯城县立平农机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0年间,从普通机械到无人机再到北斗导航驾驶,装备越来越先进。“合作社成立以来,县里持续帮扶,先后补助50余万元,为我们建设了办公场所、秸秆收储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等,同时,积极带领我们学习、帮助提升管理水平,拓宽经营范围。”合作社理事长肖丙虎说,立平合作社拥有社员260人,各类农机具208台(套),年农机作业面积22万亩。
据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农机中心主任孙卫东介绍,郯城县积极构建耕、种、管、收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全县36家统防统治服务组织、85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年社会化服务面积115万亩次。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90.8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5%。重点关注机收减损作业,近三年承办全省粮食机收减损培训班和大比武活动5次。6月5日,在全市机收减损大比武现场,经专家组测算,郯城县机收损失率持续降低1个百分点,预计全县夏粮增产470万斤。
“郯城小麦‘一路开挂’,展现出来的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四增’特点,这是我们多方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作为农业大县的应有担当。下一步,郯城县将持续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把增地增产工程继续做深、做细、做实,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谢飞说。
临报融媒记者 魏玉娜 通讯员 田彬彬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306/t20230619_43526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