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舆情 > 正文

娘子“菌”团绘就“菇”经济

发布时间:2023-06-23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秀珍菇、海鲜菇、绣球菌……在“中国秀珍菇之乡”罗源,一辆辆满载着各类菌菇的货车正从起步镇销往全国各地,丰收的喜悦写在菇农们的脸上。

  罗源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时期编纂的《罗川志》中就有种植香菇、木耳的记载,清代的县志也有关于食用菌栽培规律的记载。1997年,秀珍菇由台湾商人引入罗源,次年就成功引种,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秀珍菇成为罗源县优质特色主栽品种。

  该县的起步镇抓住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经过20多年规划与发展,逐渐壮大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种植基地,目前产量占全国60%以上。目前,该镇还发展海鲜菇、绣球菌等优质品种,实现从“一菇独秀”到“多菌齐放”的局面。

  “在该镇种植核心区上长治村和下长治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其中妇女参与程度达70%。”罗源县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张赛明说,如今,种植园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巾帼奋斗者——返乡创业硕士“菇娘”于艳、杨睿,“秀珍菇坚守者”张文钦,“巾帼致富带头人”黄銮英……她们组成一支娘子“菌”团,撑起罗源食用菌产业“半边天”。

  致富路上的“巾帼”带头人

  在起步镇下长治村,有一位种菇“女状元”,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菇姑”。她就是黄銮英,从小就在菇棚里长大,17岁开始种香菇,从事食用菌行业已有30多年。

  夏季正是秀珍菇收获最旺的季节,6月8日,在罗源县巾帼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出菇房内,女社员们正忙着采摘,一朵朵饱满的秀珍菇装满了一筐又一筐。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这里的社员清一色都是女性。”罗源县妇联执委、罗源县巾帼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銮英说,早在1999年,29岁的她与4个姐妹筹资20万元,租赁5亩土地,开始了秀珍菇的种植历程。“当时就是为了实现妇女‘家门口’就业,赚钱持家两不误。”在她的带领下,社员从4人增加到最多时258人。

  黄銮英坦言,种植秀珍菇的经历是她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第一次因为虫害,我们亏了,一个好姐妹退出了。”黄銮英回忆说,但是,她们没有放弃,整天与菇为伴,有时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终创造了奇迹——4个月内,每人赚了1.68万元。几年后,台风“苏迪罗”又使合作社遭受重创,损失近1300万元,社员也走了一半。想起那几次的凄惨境况,黄銮英感恩政府和银行的雪中送炭,特别是罗源县妇联“娘家人”连续两年为她积极争取市级小额信贷贴息3.225万元,解决了生产资金上的困难,也庆幸自己一意“菇”行,没有轻易放弃。

  这几年来,黄銮英不仅带着“种菇娘子军”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翻身仗,还让她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有不少人是留守妇女,以前都是围着孩子和灶台转,家里就靠丈夫赚钱,生活很拮据,而现在个个都成了种菇能手,钱包都鼓起来了。”社员郑国珍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现在我们这里上架的工人每个月工资6000元,采菇工每个月5500元,不比去城里打工差。”她说,自己除了每个月工资,年末还能拿到分红。

  看着娘子“菌”团越来越强大,2017年,起步镇成立了罗源县首个片区妇联——起步镇村企妇女联合会。

  种植园区在片区妇联组织的有效引领下,逐步形成了“巾帼示范基地+农村合作社+领头雁+妇女”巾帼创业创新模式,带动了许多农村妇女提升致富本领、创业增收。

  随着新型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黄銮英也看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合作社通过申请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秀珍菇智能化养菌房和出菇房建设,厂房内配备了温、湿调控和新风设备等,实现了恒温培养,产量大幅提高,出菇品质更加稳定,颜色品相也更好。

  如今,该合作社年生产规模高峰时达300万袋,栽培面积达150亩,年产秀珍菇1050吨,年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培训为一体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被省妇联授予“巾帼示范基地”等称号。

  作为县妇联执委、罗源县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妇联主席的于艳,总是想方设法为女职工谋福利办实事,“在招收员工时,我会优先考虑镇里的低收入家庭。一些劳动强度要求不大的岗位,优先选择留守妇女。目前公司招收的100多名员工中有95%是附近村民,九成是女性,人均年增收3万至7万元不等”。

  据介绍,为了解决“宝妈”“顶梁柱母亲”灵活就业,企业采取按件计费管理模式,如果碰上家里有事,可以晚来早走,这样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同时每年还给每个女职工购买一份4.7万元的关爱女性健康险,为提升女职工幸福指数保驾护航。

  企业唱响妇女就业戏,政府搭好招工戏台子。据罗源县人社局局长黄云峰介绍,为帮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自2022年4月起,在起步镇上长治村设立就业服务驿站村级服务点。经营着小卖部的村民黄琴率先当起了企业与求职者的“中间人”,她在小卖部门口长期摆放各类招工企业的用工需求,也随时登记村里需要找工作的村民信息,帮助双方实现匹配。

  “我已经帮助很多人找到了工作,一半以上都是女性,看到姐妹们纷纷有了工作,别提有多开心了。”黄琴说。

  产业升级迎来4.0时代

  “种菇其实不难,难的是种出水平、种出特色。”罗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吴泽英认为,只有依靠科技支撑,才能使乡村富民产业更有“钱”景。

  近年来,在政府、科技工作者、种植户等同心协力下,起步镇食用菌产业经历了从“靠天吃饭”的1.0时代到智慧种菇的4.0时代。

  20世纪90年代,菇农基本是在加盖茅草的竹木大棚栽培,这样的种植形态,抗灾及抗风险能力较差且菇的品质不稳定。直到2011年10月,罗源县出台扶持措施,给予菇农补助资金,集中连片建设规模30亩以上的标准化钢架菇棚及改造菌包生产线,同时,当地的种菇“土专家”发明“移动打冷机”,改变了原先需人工搬动菌包进行降温的情景,这也让秀珍菇产业从1.0时代步入2.0时代。

  但采用大棚养菌,一旦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就只能通过打开塑料布的方式进行换气,这种方式容易使空气中的杂菌进入棚内造成菌菇感染。也正是因为吃了菌菇感染导致颗粒无收的亏,起步镇便开始探索智慧化种菇的新路子。通过在大菇棚的四周包裹聚氨酯冷库板,淘汰“移动打冷机”,利用一台中央温度控制器,对秀珍菇生长温度、湿度、光照等各项生长条件进行精密监测与数据化管理,实现24小时不间断出菇,标志着秀珍菇产业进入3.0时代。

  随着食用菌产业转向智慧工厂化生产后,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体女菇农面临资金紧缺、技术落后、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看到姐妹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如何解决她们面临的困境”成了罗源创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钦心里的牵挂。于是,她与丈夫日夜讨论研究,四处调研,最终决定为菇农们“量身定制”一台智慧移动出菇房。“设计一台占地13平方米的智慧菇房能够让菇农投入少,且大小由栽培量决定,可以很好地满足种植需求。”张文钦说。

  “今天是智慧移动出菇房的采摘日,1500袋秀珍菇都整齐出菇,将销往上海!”6月9日,在罗源县起步镇上长治村,张文钦看着她设计的智慧移动出菇房里秀珍菇长势喜人,充满信心地说:“这意味着罗源起步镇秀珍菇产业迎来了4.0时代!”

  “量身定制”一台新型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白天张文钦穿梭在一间间菇房里查看菌菇生长情况,晚上熬夜研究移动菇房设计图及数据。“多亏有了卢高工的指导,和我不断地交流、探讨、改进。”张文钦口中提到的卢高工,是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卢政辉高级农艺师,相伴罗源食用菌产业20多年的他,帮助了许多巾帼女性成为种菇能手。

  “智慧移动菇房今年3月开始投入使用,不到一个月就被浙江商户买走了一台,县里的沈厝村和庭洋坂村也都有意向订购10台,市场前景看好。”张文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秀珍菇为例,单个智慧厢式菇房内可放1500袋菌包,成本约3000元,月种植4个轮次,月产值约16800元,减去人工、水电成本,单个智慧厢式菇房月平均利润约3000元。根据不同品种的秀珍菇工厂化生产情况,智慧厢式菇房年收益至少3.6万元,每个智慧厢式菇房成本约7万至8万元,经过26个月生产即可回本。

  除了张文钦,在起步镇还有一位科技含量高的“菇娘”。走进罗源县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厂房,一排排架子上,海鲜菇在水雾缭绕中格外白嫩。不远处,包装车间机器运转不停。公司总经理于艳2013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她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我们食用菌种植都是用手机进行管理的。通过自动远程控制系统,可用手机查看养菌房和菇棚的情况,一旦指标和数据发生异常,会第一时间预警。”于艳介绍说,海鲜菇是百谷农业主要产品之一,是低温型食用菌,应用智慧菇房可以实现四季都能出菇。

  “菌种世界”的科研探索

  “我们现阶段日产菌包2.4万袋,日产海鲜菇鲜品12吨,年产值4000多万元。”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于艳道出了原因,原来早在2016年,在福建农林大学胡开辉教授团队的指导下,百谷农业成为全市首家引进海鲜菇液体菌种的食用菌企业,突破了困扰罗源海鲜菇种植业多年的技术瓶颈。

  液体菌种作为一种新的制菌技术,具有成本低、时间短,菌丝生长速度快、纯度高等优势,目前,在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液体菌种已广泛应用于香菇、羊肚菌、松茸等品种,但该制菌技术在秀珍菇的应用上是一片空白。

  “刚开始尝试使用液体菌种时,光是实验菌包就消耗了上百万包,实验花费破百万元,检验过程非常艰难,经常整晚睡不着觉。”张文钦说,那段时间许多人都劝她放弃,但巾帼示范基地的姐妹们给了她很多鼓励和信心,经过一年多投资建设,创鲜农业的秀珍菇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项目于2021年顺利投产。

  现如今,秀珍菇菌包生产周期从原先固体的90天缩短到了60天左右,每年可以轮作6到7次,单袋产量从0.68斤提高到0.75斤,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大大突破了传统种植技术瓶颈,让秀珍菇种植也实现了自动化、标准化、周年化。

  在张文钦的示范带动下,起步镇的其他秀珍菇企业纷纷开始引进秀珍菇液体菌种和工厂化周年栽培秀珍菇技术。特别是黄銮英,她将液体菌种菌包推广到合作社社员之中,出菇率高、周期短、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如今,起步镇食用菌产业在提质增效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年产值可达7亿元,已成为当地创业致富的好路子。”起步镇统战委员黄邦富说。

  不过,罗源栽培的固体及液体秀珍菇,主导品种一直为母种源于台湾的秀57、金秀、台秀2019、福秀等品种,而这些都是靠外来长期供应的,不仅没有话语权,还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如何破解菌种发展存在的问题,掌握核心技术?巾帼“菇”农们开启了秀珍菇“菌种世界”的科研探索。在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女硕士杨睿正坐在实验桌前悉心观察着菌种的生长情况。“这个试验需要先将数百支试管里的杂交子接种到三角瓶中进行扩大培养,等达到一定的浓度再接种到菌包进行养菌、出菇,进而逐个观察、记录、分析其生长情况,最终评价菌菇的品质。”杨睿说,目前,秀珍菇杂交菌株筛选试验,初筛用300个杂交子接种菌包900袋做出菇试验,现已转入品种对比试验,再筛选出1~2个适合罗源周年化、工厂化生产的优异菌株。

  谈及初来研发中心的那段时光,杨睿最难忘记的就是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卢政辉老师对她的悉心指导。“去年,很多菇农反映菌包大量坏死,经验尚浅的我立即联系了卢高工,第二天他就带领技术人员和仪器从福州赶来,和我走访了十几个厂家,总结出是因为高温环境条件下菇农管理不当导致的菌丝退菌进而绿霉菌侵染的烂包。”杨睿说,在卢政辉的带领下,他们帮助菇农用塑料袋自上而下轻轻套住链孢霉的污染袋,慢慢移出培养室,进行灭菌处理。并建议菇农迅速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显著降低了后期的损失。

  据介绍,研发中心自2019年建成以来,一直与中国菌物协会,国家级科研团队、专家等密切交流,引进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团队,入驻专家达30名。目前中心正在开展的秀珍菇杂交菌株筛选试验就是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而实验成功后,将解决罗源县秀珍菇菌种单一问题。

  “巾帼之花”在罗源遍地绽放。在实验室里,杨睿探索着秀珍菇菌株的奥秘;在实验室外,高级农艺师兰凉英走村串户,为菇农答疑解惑……在“她力量”的带领下,一朵朵菌菇撑起农业“致富伞”。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6/t20230620_618969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