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麦收田里看“节约”

发布时间:2023-06-18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华北平原的麦田,正进入收获的时节。仔细观察今年的麦田,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

  王其彬观察到的是“有序”。

  6月上旬开始,天津农民王其彬开着自己的收割机,从河北省黄骅市北上。6月中旬的艳阳下,他出现在了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尚庄子村的麦田里。这里是天津的“南大门”,运河穿过村庄,浇灌着大片麦田。

  “活提前半个月就排好了,按照麦收的时间差从南到北一路收割。”王其彬把自己叫作“开收割机的麦客”。他的手机里,一个名为“京津冀农机联盟”的微信群聚集了100多个这样的农机手。新麦客们通过便捷的网络,可以得知哪里需要收割机,甚至能精确到几月几日的某个时间段。

  “小时候割麦子,就是在跟老天‘抢饭碗’,生怕雨落下来,麦还在地里。”王其彬感叹,后来虽然有了收割机,却十分紧俏,常常收割着这边,那边就等着。而如今,数台收割机齐头并进的场面已不再让人惊叹。“机器越来越多,我甚至都有点竞争压力了。”他笑着说。

  在合理的规划下,麦收的时间正大大缩短,遭灾的风险被努力地压低。“种地还是得‘看天吃饭’,只是过去夏收几乎得看一个月的天,现在只需要看四五天。少受天灾,就是节约嘛!”这是王其彬的理解。

  姚田观察到的是“干净”。

  尚庄子村的合作社,流转了村里近7成的土地,姚田管理着其中的100多亩。采访的这天上午,气温直逼40摄氏度,姚田在地头紧盯着隆隆前行的农机。“你看,收割地多干净,‘打地上’的很少。”姚田指着合作社新购置的收割机“剃”过的半块田。

  姚田说的“打地上”,实际上是收割机收割过程中“跑粮脱粒”的情况。收割机因为操作不当或者技术问题,都可能让机收损失率变高。

  “之前,合作社的旧收割机在收割时‘跑冒滴漏’不少,一旦下雨麦子‘炸开’,收割机再一滚,不少就掉在了地上,捡都不好捡。”姚田回忆。

  这样的担忧,已经被尽力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小麦机收损失率就已经基本控制在2%以内。

  “除了设备不断更新,现在政府还对农机手进行定期培训,夏收前还会对农机进行免费检修,都对粮食减损很有效。”唐官屯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洪卫说。

  姚田帮合作社算了一笔账,“比方一亩地因旧机器少收100斤粮,损失100多块钱。如果换台新机器,这么大种植面积,几年就能省出这笔钱。而原来漏在地上的麦子,现在也能归仓。”

  姚克东观察到的是“协作”。

  合作社的大片麦田能轻松被机械收割,未被流转的小块田地怎么办?尚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克东有自己的想法。

  村上的2000多亩地中,有600多亩仍在农户自己手中。抢收抢种过程中,必须保障“散户”。“‘散户’很难自己联系机械,人工又会增加时间和成本。虽然村里有的‘散户’只有不到一亩地,但我们也免费帮助机械收割。收割机歇人不歇车,24小时作业。”姚克东说。

  除了收割的保障,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时“散户”也会被优先。“再加上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希望小块地上粮食的‘损耗’也能够减少。”这是姚克东对老乡的承诺。

  这些年,更多“协作”让麦田受益。姚克东细数:比如前两年村里有了晾晒场,购置了粮食烘干机。捏着未收割的饱满麦穗,姚克东估计,今年的小麦产量不会低于去年。

  在“有序”“干净”“协作”中,一片麦田的“损耗”正在降低。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四级调研员杨志说,机收减损、机播提质是天津今年夏收、夏播工作的重要内容。预计“三夏”期间天津有4500余台联合收割机、8000余台拖拉机、5200余台播种机等各类农业机械投入,跨区作业机具的衔接和调度也在不断加强。

  “粮食减损和增产同等重要。‘三夏’对于粮食稳定意义重大,也是粮食减损的关键环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胜军说,希望粮食加工环节也能不断改变过分追求“精米白面”的观念,并进一步引导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食尚”。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306/t20230616_87252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