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的王女士食用野蘑菇出现严重中毒,幸好就医及时。医生提醒,夏季雨水丰沛,各类野生菌生长繁殖旺盛,往往也是野蘑菇中毒高发季,大家千万别做“菇勇者”!
不久前,王女士登山时采摘了一些野蘑菇,并在山上用这些蘑菇煮面条食用。一小时后,王女士开始腹痛,一同登山的朋友开车将她送回家。刚到家门口,王女士已经意识模糊,朋友立即拨打120。
“送到医院时,她已呼之不应,口吐白沫,牙关紧闭,皮肤湿冷,瞳孔缩小。”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急诊科医生林晓珑介绍,抢救时,医护人员在王女士的洗胃液中发现残留未消化的野蘑菇。
经过综合诊断,医生考虑王女士为食用毒蘑菇导致出现神经精神型症状。神经精神型症状潜伏期短,表现为出汗、流涎、流泪、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可能会手舞足蹈、狂笑、产生幻觉,严重的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抑制表现。所幸王女士食用量不大,并送医及时,次日清早复查时,各项身体指标就恢复了正常。
“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急诊科主任江金锋提醒,毒蘑菇的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一般烹调加工不能完全破坏其毒性。误食毒蘑菇严重的可出现肝脏、肾脏损伤,其中白毒伞引起的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发病急,病死率较高。
他表示,避免蘑菇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不食用不明来源的蘑菇。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对中毒者进行催吐,并尽快到具有相应救治能力的专业医疗机构就医。就医时最好带上毒蘑菇样本。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fz/202305/t20230531_617996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