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农民下载一款名叫“裕农通”的手机App,就可以在网上操作完成贷款融资、土地流转、农资采购、产品销售、专家咨询等便民服务。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与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合作打造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则是这款App运转的“脑中枢”。它把行政端、农户端、平台驾驶舱、基础数据库联为一体实现全线上运行,引驻了中国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通过对数据统一调度、分析研判、集中呈现,构建了覆盖政府、农户、农企、村集体的全场景服务生态。截至去年底,“裕农通”平台注册用户达76.8万户,授信金额227.72亿元、贷款余额189.21亿元。
怀宁蓝莓、当涂河蟹、湾沚油菜、太湖黑猪等都是安徽“一县一业”的代表产业,一产小有名气、初有规模,但如何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把地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则需要庞大的资金做支撑,需要有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做保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会同财政厅、农担等协同支农,围绕24个县区的主导产业,引导配置金融要素资源。截至去年底,为全省的15个产业链量身定制农业融资担保方案,为产业链担保产业项目1903个、发放贷款13.2亿元。
让金融机构投资三农且“有利可图”。安徽正通过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化”的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设计创新,开农口设立“金融办”先河
3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思索良久。他把分管副厅长、计财处负责人召集到办公室:“当务之急要成立厅农村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内设金融办(挂靠计财处)。”说干就干,当即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由此成立了全国农业系统及安徽省非综合部门唯一设立的“金融办”。
回想2020年的这一幕,卢仕仁深有感触:“之前,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是不争的事实,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又放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民及农业企业信用不完善,农业主体缺乏有效担保物和抵押物,农业信贷缺乏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农业保险服务精准性、充分性不够,政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各种问题。所以决心设立金融办,下大力气探索‘政银担险投’合作机制。”
金融专班改变了三农发展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投入的局面,更多地运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农业农村部门须主动作为,才能推动金融支农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专班立足“双向纽带”职责工作定位,系统谋划好“金融+”顶层框架设计,建机制、搭平台、畅渠道,与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对接机制,与24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建立了专项业务对接及工作调度机制,牵头设立了省级金融支农协作联盟,组织开展系列金融专项行动,构建了金融支农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机制创新,横向纵向工作联动
在省农业农村厅金融办的小黑板上,记者看到最新一周工作任务清单:“跟踪落实3家银行、保险课题研究任务、实施全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专项行动、研究农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密密麻麻地一共写了11项。
“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以前是用纯商业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去解决,未能找准堵点、痛点和难点。基于农业农村特殊背景,应当将农村金融服务定位为准公益性服务产品,必须赋予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帮促达到商业化运行的条件,这就是国家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担保政策的缘由。通过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化的‘组合拳’进行金融支农创新才能打破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金融办负责人坦言。
“五位一体”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过去,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金融服务处于碎片化、无序化的状况,不能有效协作分工,缺乏合理资源配置,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现在,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个部门通过协作联动机制,突破现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统筹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与金融资源,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有机叠加各类金融服务产品,集成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提升政策协同与产品叠加效应,加速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逐步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整体工作格局。农业农村部门的介入发挥了助推剂、黏合剂、催化剂作用,既能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也能优化组合各类金融服务产品,适度降低经营成本和业务风险,最终实现政府得民心、金融机构得发展、经营主体得实惠的共赢局面。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2021年8月,首家“五位一体”的乡镇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落户金寨县果子园乡。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纷纷入驻,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金融服务。从事果树种植的家庭农场主金树浩是受益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他告诉记者,创业不久就碰上了新冠疫情,正为资金犯愁,没想到正逢乡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授信、申报3个月就拿到了200万元的贷款资金。这样便捷、大额的贷款放在以前不敢想象。可没有这笔资金的及时“解渴”,他可能早就干不下去了。
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精准直达
有资金、有需求,接着就是怎么贷的问题。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服务必须要改变传统信贷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整合数据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便捷化、精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标准的各类金融服务,这成为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部门机构进一步思考的新课题。
从2021年春耕期间开始,安徽16个产粮大县的农民,拿着手机打开支付宝,在自家种植粮食的地里走一圈,卫星遥感技术就能准确识别土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测算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交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申请春耕贷款,通过后还可获得长达60天的免息贷款,覆盖整个春耕时节。农民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则可以通过农户在农业农村部门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这款由浙江网商银行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产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运用数字技术及大数据,研发出“310”(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线上信贷产品,为小微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纯信用、纯数字化的贷款服务。截至2022年底,已在安徽省101个县区落地,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29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97亿元,惠及192万小微农户。
通过手机“扫个码”,农户就能贷到款。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码上办”。改变依赖银行推送传统路径,放大“码”的功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零距离服务,提升担保服务针对性、时效性。截至2022年底,共扫码准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282个,担保授信140亿元,实际落实15326个项目、放款67亿元。
在来安县、枞阳县开展高标准农田保险创新试点,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创建“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修复”三位一体的工程质量保障新模式。主要保障建设工程在竣工合格验收之后,正常使用阶段发现质量问题的维修责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后,工程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下遭受的损失。保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保险标的在使用过程中因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或存在安全隐患,发生损毁、盗抢、故障等,保险机构按照合同约定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进行修复,并支付修理、加固或重置等费用。截至2022年底,2个试点县在4个乡镇落实高标农田保险4.42万亩,承保期限10年。
越来越多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不断迭代开发,加速搅动了安徽金融支农的一池“活水”。
渠道创新,扩大农业农村直接投资
市场不缺热钱,只缺好的项目。安徽省积极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让优质农业项目与资本热钱对接。2018年以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对口管理的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注册资本28亿元),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区域及行业子基金9个,募资到位41.29亿元,采用“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直投+间投”等模式,重点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43个项目、39.14亿元。同时,农业农村厅正在按照安徽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加快组建100亿元规模的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基金(暨省乡村振兴基金),现已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国元股权为母基金管理机构,省政府已审定批复下达母基金设立方案,正在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办理基金备案登记手续,同步做好子基金设立准备工作,拟于6月份正式注册运营,完善构建农业投资母子基金(300亿元规模)体系,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安徽省区域股权市场,加快农业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从“农业板”挂牌企业中遴选培育100家优质企业组织实施“金种子工程”,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通过业务培训、规范辅导、品牌提升、融资对接等精准孵化培育,推动企业股权有序兼并重组,打造农业行业领军“头雁”标杆,步入“北交所联合基地”快速通道,实现“农业板”挂牌企业转板升级上市。截至2022年底,“农业板”累计挂牌企业2275家,为845家企业提供72.71亿元,融资覆盖率达38.34%,户均融资额857万元。
这些几何等级放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未来将汇集在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想做的大产业、大项目中去,加速实现安徽做大做优做强农业产业的终极目标。
最新一组数据显示,安徽涉农贷款连上台阶:2020年达1.61万亿元、2021年达1.83万亿元、2022年达2.18万亿元,其中2022年年增长19.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涉农贷款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达90%,保费总规模由33亿元增长到6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由869亿元增长到1931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和使用效果放大44倍,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深度1%(实际1.8%)、密度500元/人(实际750元/人)指标任务;政策性农业担保发生额由35.9亿元跃升至152.42亿元,在保余额由43.1亿元跃升至180.83亿元,均实现翻两番,项目发生数由7265个跃升至4.1万个,在保项目数由9255个跃升至4.96万个,均实现增长超5倍,远超全国农担体系平均水平。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67414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