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舆情 > 正文

对数字乡村研究的一次系统梳理——评《数字乡村建设通论》

发布时间:2023-05-06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静心读完陈仕林新著《数字乡村建设通论》,循着作者建立的全面而稳固的逻辑架构,跟着作者脉络清晰而资料详实的阐释,全景式巡看精研数字乡村,我对这个颇为熟悉的概念,又增加了不少新的认识。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农业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必然之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总体而言是不充分的。从这个角度讲,《数字乡村建设通论》称得上是一本数字乡村研究领域更为全面的著述。通读全书后,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该书不同于此前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拘泥于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环节或某个领域,也没有止步于对案例的集纳评析,而是以全局视角,从数字乡村的发展趋势、政策体系、建设思路、支撑技术、应用场景等不同维度深入地诠释了数字乡村的内涵和外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

  从坐标系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论》的出版,逢其时、顺其势。该书成书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局起步阶段,其时,数字技术方兴未艾,数字中国建设加快,以数字为城乡赋能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更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如何释放更多数字红利惠及农业农村,如何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更高质量发展,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搞好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将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因素,都迫切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鉴往知来、稽古振今,该书对政策和实践进行梳理,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很好的建议,是必要、重要且及时的。

  从可读性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论》既可作通识读物常看常新,也可以当作工具书置于案头;既适合三农领域从业者,也适合关心关注农业农村的各界人士。书中,作者坚持问题导向,鲜明指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不足,提出包括新基建、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建议,既有规律性总结,也做方法论指导。书中还梳理了山东、江苏等国内试点地区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和经验,留给读者横向比较、纵向延伸的巨大空间。

  以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例,作者强调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标准化硬件建设与特色化软件开发相结合、公共信息共享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相结合的“四个结合”。这“四个结合”看似简单,事实上包含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警示了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倾向,更加强调注重数字乡村的软实力建设,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清醒稳妥的建设思路,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宏观而不空泛、全面而又具体、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数字乡村建设理念和方法,本身就是系统性思维的范例。

  从价值观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论》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美好乡村的期待。作者反复表达,数字乡村建设说到底是为农民而建,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诉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书中不仅着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基建,还用更多的篇幅挖掘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质量,提出要通过构建“乡村大脑”,调动政府和市场的多元力量,提升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数字乡村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真正得到实惠。

  通,全也,广而深。通论不似概论那样点到为止,也不是导论那样的简明读本,它是对一个庞大的、新或旧的体系的内容,进行全面囊括和系统梳理。这本《数字乡村建设通论》,在紧要处又通中有精,因其架构之通,寥寥几笔即可画龙点睛,引发读者深思。能看得出,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作者深耕三农领域十多年,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做学问需要坐冷板凳,能下决心著这样一本通论,实属不易。近日,《数字乡村建设通论》获第十届中国读友读品节重点好书推荐,正是对此书及作者的一种肯定。

  诚然,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不断创新的过程,著书立说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是一个逗号。《数字乡村建设通论》肯定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希望作者和更多学界业界人士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带来更多更好的案例和实践研究以飨读者,共同为数字乡村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4/t20230427_615771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