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深入南谯区对种植大户进行赤霉病防治技术服务指导。
宿州市赤霉病统防统治现场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安徽的重要政治任务。近年来,受菌源基数持续积累、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多重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省处于高位发生态势,已成为制约我省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为打好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攻坚战,确保夏粮生产首战告捷,省农业农村厅认真总结近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经验,系统研判2023年发生形势,提出防控工作安排意见。 去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2年我省通过赤霉病防控分别挽回小麦产量损失28亿斤、41.6亿斤和30.8亿斤,为实现全省夏粮“十九连丰”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2022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主要体现为“一好两提升”。防控效果好。2022年全省小麦赤霉病专家预计发生面积4000万亩,防治后实际发生589.4万亩,减少发生面积3410.6万亩;同时,发病较轻,平均病粒率只有0.05%,远远低于3%的防控目标。品质提升。通过小麦赤霉病有效防控,小麦品质提升明显。据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监测,2022年一等小麦58.3%,二等小麦25.0%,小麦赤霉病粒相关的呕吐毒素检测未发现超标样本,品质为近几年最好水平。效益提升。小麦品质提升、单产增加、价格上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扣除农资、人工、机收价格上涨等影响,农户亩均净收益提升150元左右。 今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形势研判 我省是全国小麦赤霉病重发区域,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3年小麦赤霉病在安徽大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 我省专家分析研判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流行风险高,预计自然发生面积4100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95.5%,全省需预防面积约8200万亩次。预测依据:一是菌源基数足。自2010年以来,我省赤霉病重发年份约占70%。菌源多年积累,田间菌源量充足。二是天气条件宜。我省小麦抽穗扬花期发生连阴雨或雾露天气概率较大,有利于赤霉病暴发流行;灌浆期遇连阴雨或雾露天气也将加重赤霉病发生程度。三是抗病品种少。近年全省小麦新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主栽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不强,抗病品种种植面积偏小且没有经过大面积抗赤霉病检验。 见行动“虫口夺粮”保丰收 今年,我省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落实“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突出抓好小麦“一喷三防”作业,坚决控制全省小麦赤霉病重发流行,确保小麦产量品质稳中有升,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治处置率100%、赤霉病病粒率低于2%。 全面推行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提质控害增产技术,在做好前期农业措施和苗期综合防控的基础上,采取“准、优、统、控”等技术措施,重点做好小麦穗期控流行和收储防侵染。 把“准”适期。依据专家会商发布的赤霉病长期、中期、短期趋势预报结果,组织各地抢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防治(见花打药),视天气情况5至7天再防一次。 选“优”药剂。全省重点推广应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己唑醇等一批对赤霉病防效好、毒素控制作用较强,同时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穗期病害的优质药剂,第一次用优质药剂比例在50%以上,第二次可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 推行“统”防。推广应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全面开展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实现统防统治覆盖率80%以上。 严“控”水分。小麦收储时要严格水分管理,通过晾晒烘干,确保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防止赤霉病菌继续侵染导致毒素增加。 优措施打好防控攻坚战 我省将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打好防控攻坚战。组织保障,压实三级责任。充分发挥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印发《2023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将小麦赤霉病防控纳入市县乡三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实行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强化“安徽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作用,加大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调度指挥力度,切实压紧压实省直相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防控责任。要素投入,做好三重保障。按照要素保障、高效组织、应防尽防的要求,积极做好资金、药剂、器械三重保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补贴,及时下拨省财政预算资金2.0亿元补助,提前调度市、县财政筹集资金支持;印发《2023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推荐防控药剂品种,指导提前备好药剂,强化药剂质量,确保量足质高;提前落实统防统治组织、防控器械的备案工作,督促做好防控器械调配、采购、检修、保养等工作。 宣传服务,优化三种途径。媒体宣传。适时组织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会、专家讲座,播放公益宣传片和防控技术。在防控“窗口期”,每日向新型经营主体、小麦种植大户、基层技术人员等“三类主体”发布赤霉病防控和精细化天气等“两类信息”。组织媒体深入防治一线采访报道。网格包保。全面实施赤霉病防控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行“行政人员+技术人员+防治队伍”的“三位一体”包保模式,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主体。专家指导。各级成立赤霉病防控技术专家组,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推广赤霉病防控新农药、新药械、新技术,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开展防控。 统防统治,落实三项措施。统一招标。县乡两级政府要主动作为,提前谋划、筹措资金开展统防统治服务和防控药剂统一招标。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全县、全乡、全村整建制统防统治,切实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效率和效果。统一防治。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防控赤霉病中的作用,抓住防控关键时期、关键节点,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和小农户的代防代治,确保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覆盖率80%以上。统一监管。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备案管理,在小麦主产区全面开展植保无人机飞防的第三方实时监管工作,全程监控防治质量。 考核督导,强化三项指标。绩效考核指标。以绩效目标考核为导向,严格防控资金使用效果,紧盯执行进度,积极推进防控资金执行效率,确保完成资金使用目标任务。药剂质量指标。成立省、市、县小麦赤霉病防控督导组,在防控“窗口期”开展巡回督导,重点督导药剂采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破解个别地方单一来源优质药剂不能采购等问题,优先采购质量优、防效好的药剂,禁止采购最低价中标的劣质药剂,确保采购药剂质量。同时,加强农药市场保供调度和质量监管,保障农药质量和市场稳定。防控效果指标。按照“防住为王、结果导向”的要求,及时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效评价评估工作,以效果论成绩、以质量论英雄。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67364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