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十四五”时期本市“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在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三个坚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充分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辐射引领农业农村的巨大能量,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坚持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更大力度推动城市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更高质量提升农业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并实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实施。
在路径目标上,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落实新总规部署,确立城乡规划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格局。聚焦稳产保供、科技创新、人居环境、农民增收等重点领域,设定了“十四五”末19项量化指标,确保过程可监督、成果可考核。
在重点任务上,围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部署18项工作任务,实施系列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一、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做强科技和市场“两个支撑”
2020年,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三农”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逆势上涨,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5.1%、6.2%,蔬菜生产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22.4%、23.7%,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3.9%,交出了稳产保供成绩单。进入新发展阶段,北京农业要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统筹“种满”与“种好”、“优质”与“优价”,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全面建立“田长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市166万亩耕地保有量、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本市将全面建立“田长制”,实行党政同责、清单管理、分级保护、逐级负责、严格问责,形成“市统筹、区主责、乡镇负责、村落实”的工作体系,配套建立调度、巡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通过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三长联动、一巡三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治理、良性发展,优化农田空间布局和质量结构,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抓牢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央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方案》明确各涉农区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实行党政同责。下一步,实施设施农业以奖代补、绿色服务、菜田补贴等专项扶持措施,推动设施蔬菜稳面积、提产能、增效益,实现“十四五”时期地产蔬菜产量、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两个“翻一番”。允许禁养区以外区域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生物安全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业,有序推动本市210余家规模养殖场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美丽生态牧场。扎实推进“五个百万”工程建设:打造提升百万亩粮菜生产空间、发展百万亩林下经济、优化提升百万亩优质果园、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协同津冀共建环京百万亩农产品供应基地,依托首农食品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沿六环1小时、京津冀3小时、环渤海6小时“三道首都农产品保障圈”,逐步形成“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本地生产优质供给、外埠基地自主安全供给、区域合作协议稳定供给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聚力打造“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做到了完全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也有保障。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种子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北京汇聚全国三分之一的种业科研“国家队”,要在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当好先头部队。要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把农业科技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积极承接国家农业科技在京试验和成果转化,强化央地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支持产学研优势力量组成创新联合体,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等四大种业领域,重点推进高效设施蔬菜、北京黑猪、北京鸭、宫廷金鱼等12大重点物种的种质创制和育种联合攻关,形成具有源头性领先优势的种业科技成果。依托现代种业、大数据、区块链,掌握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节点,构建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推动农业与科技、与服务深度融合,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项目,在首农西郊农场试点建设10万平米的智能连栋温室,探索适合本土特点、低成本、可复制推广的设施农业一体化技术模式。开展以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第三代农机研究、示范与应用,启动实施农业机械智能化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无人农机示范农场,建立智慧农机示范基地。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设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围绕“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提高“七有”“五性”民生水平
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总抓手,立足城乡发展规律,针对城镇集建类、整治完善类、特色提升类、整体搬迁类四种类型村庄,分类建立村庄“七有”“五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清单,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打造一批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持之以恒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轮任务已基本完成,农村环境面貌总体上有了质的提升。但从督察巡查情况看,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环境脏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环境治理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比较普遍。下一步,要以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落实“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八字方针,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由“一时干净”向“时时干净、处处美”转变。到2025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5%以上,煤改清洁能源覆盖率达到90%。
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疫情防控暴露出,医疗卫生是农村地区最突出的公共服务短板。今年将对578个没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村,按“一村一室(站)”原则设置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乡村医生岗位人员,服务人口每超过1000人至少增设一名乡村医生。396个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村按照上述标准加快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配置。今年还将推进50个村实现集中供水,启动400户山区农民搬迁工作,持续做好44个传统村落保护和修缮。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到2025年,实现农村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短板基本补齐,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
健全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继续深入落实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将“每月一题”任务作为把“接诉即办”工作转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重要抓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引导各方参与基层治理。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围绕“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畅通农民增收“四个通道”
从全国范围看,北京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位于前列。从本市看,北京中等收入群体大约占常住人口的55.8%,只有16.8%的农村居民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农民是本市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构成,是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补上的短板,下一步要在“四个通道”深化改革、攻坚突破。
拓宽就业通道。本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到70%,一个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就能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下一步,将紧紧抓住就业这个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实施农民充分就业工程,引导农民劳动致富。推动农民在城市服务岗位、重大工程项目中稳岗就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帮扶项目等要以村民为主体实施,让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今年完成2万人次农民培训、3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打通改革通道。本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全面建立了“村地区管”机制,下一步,将通过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宅基地制度、盘活利用闲置农宅等,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让农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本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已基本实现制度统一,要有序推进城乡居民保障待遇从制度一体向水平均等提升,逐步实现本市就业农村劳动力基本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
优化帮扶通道。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88元,是2016年的1.96倍,本市低收入帮扶任务已经全面完成,4.3万低收入农户、8.6万人全部“脱低”、234个低收入村全面消除。但另一方面,本市仍有600个左右集体经济薄弱村。下一步,将继续巩固拓展低收入帮扶成果,分类优化调整各项帮扶政策,实现常态化帮扶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统筹谋划、一体实施。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在延续原低收入对接帮扶机制不脱钩的基础上,建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对接帮扶机制,加大产业帮扶、社会帮扶力度,今年将消除200个左右,到2025年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
构建创业致富通道。产业结构由人才结构决定,要不断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吸引外出务工青年、城市年轻人、农民企业家返乡下乡创业兴业。以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这两个业态为牵引,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友好型产业。北京林地资源丰富,近些年开展了新型集体林场、林下经济“1+20”试点,探索了可行的经验模式,“十四五”时期每年计划新发展20万亩林下经济,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富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周边游、周末游备受市民青睐,下一步,将以乡村民宿为重点,计划五年评定星级民宿1000家,带动5800余家传统农家乐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旅游现代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京郊休闲度假的体验需求。
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制定了我市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成立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市负总责、区和乡镇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全面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水平。今年《方案》在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化建设上,明确了若干新举措、硬要求。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确保市、区两级各部门抓乡村振兴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涉农区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要当好“施工队长”,定期研究、调度乡村振兴工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作为综合考核评价涉农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必须在基层抓牢抓实。
健全农村工作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市、区两级分别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工作专班,更大力度更宽领域调动更多资源力量,聚焦聚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常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民群众需求,推动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
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明确本市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到2025年达到8%。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职称评定、突出贡献人才评选等向乡村人才倾斜,探索各领域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开展“千名干部科技人才进千村入万户”活动,完善第一书记选派、乡村振兴协理员选任等长效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http://nyncj.beijing.gov.cn/nyj/zwgk/zcjd/10976743/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