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文化 > 正文

调查研究要谨防几种现象

发布时间:2023-04-02     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做好调查研究,要谨防态度上“不情不愿”,准备上“不清不楚”,过程上“不实不细”,剖析上“不深不透”,结论上“不痛不痒”,成效上“不管不问”,不断在调研中掌握实情、找准症结、提出对策、打开新局,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许庆光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要求、明内容、列步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自觉把调研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定计划、开大会、做决策之前主动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到基层工作的鲜活一线,在调研中掌握实情、找准症结、提出对策、打开新局。然而也有人不善于甚至不愿意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使调查研究功效大打折扣。概言之,要谨防以下几种现象。

  态度上“不情不愿”。有的干部说起调研就“头大”,认为手头左一个事、右一个事,哪里有时间精力去调研?这种把调研和工作对立起来的观点,既反映出对调研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也说明工作统筹兼顾不够。要明白不走出办公室见不到大天地,只有多到一线接地气,多到基层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工作才能真正忙到点子上。

  准备上“不清不楚”。有的干部下基层前对调研什么、如何调研等基础功课做得不够,下去之前稀里糊涂,下去之后脑袋空空,满足于“规定路线”,结果导致“被调研”。要想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需要做好调研方案设计,合理确定时间、地点、人员,对调研目的地的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背景资料心知肚明,不能停留于“差不多”“到了再说”。

  过程上“不实不细”。有的干部为了赶时间,行程安排得“密不透风”,脚不沾泥、身不染土,群众没接触几个、情况没了解多少。如果只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所在,甚至给群众留下“作秀”的印象。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搞蜻蜓点水式调研,切实防止走过场、不深入。

  剖析上“不深不透”。有的干部不习惯运用“解剖麻雀”方法,满足于点上情况、表面现象,缺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研求功夫。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能真正把问题发现出来,把经验提炼出来,把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找出来。

  结论上“不痛不痒”。在调研结论上,有的干部为了照顾这个、考虑那个,语焉不详兜圈子,说问题遮遮掩掩、讲办法羞羞答答,看似新理论与新名词齐飞、图表与模型共舞,实则没有多少“干货”,让调研沦为“客里空”。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品格风骨所在,必须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成效上“不管不问”。有的干部一“调”了之,调研成果满足于领导一“阅”了之、报刊一“发”了之,有的甚至被束之高阁,而工作“涛声依旧”,调研成果没有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的督查督办,对问题解决情况的跟踪问效,坚决杜绝为了调研而调研。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我们要把调研当作致力于求真的学问、见诸实践的科学、讲求方法的艺术,多到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蹲一蹲”,多到困难多的领域“走一走”,多到工作打不开局面的部门“看一看”,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原文链接:http://nynct.xinjiang.gov.cn/nynct/dsxx/202303/193628380feb4a089de7cac666485f9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