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全面推进“一产重塑”,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农牧局聚焦耕地贫瘠、土壤盐碱化、地膜残留污染严重等耕地质量问题,持续进行耕地保育“保卫战”,把握“改、培、保、控”四字要领,持续开展“五大行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行动。截至2022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轻度盐碱化耕地建设治理任务21.5万亩;通过达拉特旗盐碱化耕地改良项目,完成2.1万亩中、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总结得出以“培肥改土排盐”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2套,改良后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作物平均增产25%以上,土地流转价格节节攀升;高质高效完成3270个盐碱地普查样点任务,收集盐碱地相关信息16.35万条,采集土壤样品1.30万个,完成指标检测8.66万项,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摸清底数;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等重大项目,引进区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攻关技术团队,在抗逆耐盐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剂产品研制筛选、技术模式构建、盐碱地产能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深松整地等提高耕地质量的有关技术。2022年,配方肥和有机肥服务补贴27.23万亩,增施有机肥0.66万亩,建设集中连片示范区,配置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支持开展秸秆还田,引进绿肥新品种、研究新技术,推广套种、复种绿肥还田技术,全面推进深松整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完成农机耕地深松作业面积52.6万亩。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行动。截至2022年,投入市财政资金349.6万元,建设并管护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2个,覆盖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区,点位南北横跨348公里,东西横跨445公里,形成了“合纵连横”的监测网络。按照每1万亩耕地至少布设一个取样点的要求,完成土样采集4196个、分析化验3.37万项次,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了0.52等,形成覆盖全市、代表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自201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06.5万亩,严格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的8项综合配套建设,重点推广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措施,配合土地平整、耕地地力提升、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电力配套、科技推广等措施,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因地制宜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生物有机肥等技术提升耕地地力。同时,在黄灌区大力推广“大破大立”的建设模式,疏通灌排渠系,降低项目区盐碱化程度,同样达到耕地地力提升的效果。
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行动。统筹推进秸秆、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节本、农业增效、产地净化,累计下达废旧农膜污染治理资金2237万元,推广加厚地膜和降解膜17.7万亩,开展残膜回收示范59万亩,废旧农膜再利用3000吨,建立了2个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中心,形成农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绿色循环链条。2022年地膜残留量较上一年减少18.5%,农膜回收率达到84%,治理工作取得实效。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816万元,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入市级资金879.2万元,推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秸秆回收试验示范34.48万亩,秸秆还田10.52万亩,逐步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7%,较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初见雏形,建成4处旗区级待处理中心、40处苏木乡镇回收站,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近690吨,资源化利用134吨,焚烧或填埋处理556吨。同时,以黄河滩区为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治理,全市推广大豆根瘤菌剂接种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653万亩,建设智能化配肥站补贴11家,全市完成统防统治面积400.6万亩、绿色防控261万亩,新建成集中配药服务站3个。
信息来源:鄂尔多斯市农牧局综合保障中心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eeds/202303/t20230324_22790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