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行情 > 正文

种好田产好粮“粮二代”玩起新科技

发布时间:2023-03-23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霁

  3月16日早晨,记者来到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六松村,阳光正好,王全元、王斌父子已经站在田边,查看油菜长势。

  父亲王全元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四川省劳动模范,入选“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已经担任中江县茂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2年。去年合作社入社成员达到192户,每户增收1.35万元以上。

  儿子王斌已担任中江茂烨家庭农场法人代表3年多。他经营着流转来的1000余亩土地,还为周边乡亲提供农机与农技服务。由于技术过硬,“2022年谷子每亩产出达1200斤,油菜每亩约360斤。”王斌自豪地告诉记者。

  苦练内功

  种田技艺与时俱进

  王斌与现代农业结缘,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和国家政策的吸引。

  他2007年退伍后,眼见父亲王全元的种粮事业蒸蒸日上,以及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他决定选择留在家乡,与父亲一道投身现代农业。

  “新时代的农业生产更需要年轻人来挑大梁。”王斌告诉记者,2016年他家流转后的种植面积近500亩,水稻亩产达到1100斤。

  通过十余年的学习和父亲的口传身授,王斌终于成长为一名“老把式”,2019年他在通济镇六松村流转了300余亩土地,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茂烨”,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青菜等。

  作为一名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80后”,王斌花大量时间到各地参观学习,参加农技培训,掌握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学习中他逐渐领悟到: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才是农业发展的出路。

  2022年以来,为扩大规模,他再次流转土地455亩(含撂荒地110余亩),发展水稻与油菜轮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通过撂荒地整治,实现了荒坡变粮仓。

  为解决六松村土地零散的问题,政府(承担40%)与农户共同投资,对农田地块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等宜机化改造。王斌站在自家的10余台农机前,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插秧一个人工一天只能完成一亩,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插秧和施肥能完成40亩,效率提高了好多!”

  王斌学会了开农机,也学会了操控无人机。“无人机一次可载肥80斤,1小时能完成50倍人工的施肥量。无人机播种效率是人工的80倍。通过遥控器,就可监控作业情况,太方便了。”他感慨道。

  看好前景

  扩规模带乡亲致富

  漫步田间,记者看到,王斌的大田里安上了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站岗放哨”,为害虫布下天罗地网。

  王斌和父亲一起,建了一条水稻育秧流水线,钻研育种技术,进行育苗培植。他透露,去年的水稻品种就选得很准,淘劣选优,种的是“宜香优2115”与“晶两优华占”等水稻品种,抗病强、防倒伏,去年亩产谷子达1200斤!

  如今的王斌,每年经营水稻380亩、小麦185亩、大豆185亩及多种蔬菜,年产粮40多万斤。这位“粮二代”也成了闻名遐迩的种粮高手。

  说起去年家庭农场的收益,王斌非常高兴:“扶持政策真的好,种粮食、种大豆、买农机等项的补助共有约40万元,种田也是赚钱的。”

  为了带动周边乡亲致富,王斌还与周边农户签订协议,按照“统一供应良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配送生产资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回收产品”来运作,让农户的产品也能更便利地走向市场。每年算下来,周边群众能增加经济收益36万元以上。

  目前,六松村乃至整个通济镇都搞起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涵盖了农业机械与农技服务,达到种养大户与农民的双赢。而王斌的10余台农机,包括4台小型耕种机,也积极服务乡亲。

  “我希望能扩种粮食到2000亩,稳产增收。”他表示,将扎根通济,反哺家乡,带领乡亲走“流转分红+务工收入”之路,致富一方。如今的六松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1万元,王斌的中江茂烨家庭农场,也获得了“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称号。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3/3/21/ad31803b78f0415090ce53ef85cdca9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