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资讯 > 正文

乡村振兴如何汇聚“主力军”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      作者:    

  蔬菜业主、律师、培训学校负责人、民宿酒店老板……看上去身份毫无关联的一群人,却因为一项创新被聚集到了一起,并且有了共同的新身份: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南川试图用这样的探索,打破制度的藩篱,扩大选才范围,为村里引来更多资源,撬动更大雪球,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为社会有识之士提供一个创业干事的平台,助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批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由于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匮乏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实施的瓶颈问题。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引进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又该如何汇聚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乡村振兴

  最缺的是人才

  “当第一书记的两年,感觉农村人才普遍缺乏。”姜国强,南川区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底被选聘为南川区白沙镇分水村第一书记。3月12日,谈起在村里任职的两年,他说出上述观点后,还不忘补充一句,“不光是人才,甚至连人都不多。”

  “我刚去的时候,分水村没有什么产业,唯一有点特色的就是300亩桃园,但因为管护得不好,没啥收益。”姜国强到村之后立即找原因,“排水不好,我们挖了深沟;除草不够,我们覆盖上了防草布。今年的收益应该不错。”

  村里缺少产业项目,姜国强就开始想法子。但是由于此前没有成功案例,村民们不肯投钱。姜国强只好和3个村干部一起,凑了几万块钱,发展了30亩蔬菜示范基地,其中12亩为西葫芦。

  “当时就是想整个短平快项目,给大家示范一下。”2019年3月25日,西葫芦下种,5月11日开始采摘,第一天就摘了1.2万斤,本来只准备了3000斤的筐子,完全不够用。

  “这个蔬菜产业项目,今年搞了多少亩了?”重庆日报记者追问。

  “没继续搞了。”姜国强的答案让人有些吃惊,“村里没几个青壮年劳动力,这份体力活,大家都吃不消。”

  南川区河图镇骑坪村第一书记魏先曼,已在当地发展了7年,带动种植了8000亩板栗,注册成立了电商公司,还经营着一家民宿酒店,对村里的各方面情况,早已了然于胸。

  “最缺乏的还是人。”她举例,公司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想在本地找两个懂一点文字、美工和新媒体传播的年轻人,尽管开的工资不低,但依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面招聘。

  青壮年人才缺乏,有思路、有能力的村干部自然也缺乏。

  南川区委组织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区村、社区共有专职干部1057名,平均年龄48.4岁,其中51-60岁的占40%以上,61岁以上的也有54人,占5.1%;文化结构上,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有755人,占70%以上。

  这样的情况,在全市也普遍存在。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曾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情况,对巫山、合川、涪陵、丰都、万州、永川、巴南7个区县内的10个乡镇开展调研,结果显示,249名乡镇干部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达91名,占36.5%,40—50岁的有72名,占了28.9%,20—30岁的人员最少,为38名,仅占15.3%。

  同时,农技服务人员也非常缺乏。对巫山县官渡镇、涪陵区百胜镇、丰都县高家镇、万州区弹子镇、永川区仙龙镇、巴南区圣灯山镇等7镇103名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调查显示,103人中所学专业与农业相关的仅有46人,占44.7%,一半以上的人员并未学习过与农业相关的知识。

  招贤纳士

  汇聚建设“主力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各区县进行了探索。

  南川想的招数是,广撒“英雄帖”,吸引社会人才选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机关干部更加熟悉政策,更清楚政府办事的规矩和流程,因此工作会以落实政策、服务群众为主;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才各具优势,有的能带来资源和资金,有的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才能,有的有乡村建设必需的专业技能。”南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霄霄介绍。

  永川区采取的做法是,组建一支上千人的新乡贤队伍,让他们利用人熟、地熟、村情熟等优势,在产业发展、道德引领、矛盾调和等方面施展才能。与此同时,从技术专家、新乡贤等各类人才中选聘了一批“名誉村主任”,还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新乡贤中遴选了161名具备法律知识、善于调解纠纷、热心公共事务的乡贤评理员建成乡贤评理堂,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民间“智囊团”。

  这些招贤纳士的措施,让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才加入实施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有资源的出资源,有技能的出技能。

  思翼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肖兴旺在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担任第一书记。“既然农村缺少人才,那何不把我们的教学培训和村里的工作结合起来。”他利用学校的办学资质,在村里开设了分校,开展电工、育婴师、月嫂、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培训。

  金龙村的教学点从2019年10月开班,至目前已举办了10余期,每期30-50人,学员总计数百人,不少村民从中受益,有了一技之长,或就业或创业。而村里也通过培训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一年多下来,村集体增收23万元。

  兴隆镇金花村第一书记刘后文是重庆祥永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上任后不久,她就利用法律知识为村民讨回了公道。

  金花村有一桩拖了3年的土地流转纠纷,业主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涉及40多户村民,3年多来流转费分文未付,村民们对此意见很大。刘后文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以户为单位,挨家挨户上门收集资料,为40多户村民制作了起诉状,并以村的名义向业主发去了律师函。双方对簿公堂的最后一刻,业主败下阵来,带着3年的欠款,亲自前来为村民们一一兑付。

  在永川,新乡贤成员徐显悛曾是一位“煤老板”,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他借力永川茶产业发展东风,在金龙镇灯坪村成立了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种植生态茶叶,建设全链条茶叶生产及品鉴营销基地。其茶园常年吸纳了7户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平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在村里工作久了,这些人才的观念、思维开始影响村干部和村民。

  “这些第一书记,懂政策,有资源,给村里带来了一股新风。”金龙村支书罗春兰说,一些村干部过去思想上比较保守,在发展上的思路打不开,来了第一书记后,他们变得积极很多,说起发展来也头头是道。

  人才进村

  还需政策扶持

  “要吸引人才,就应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在村里工作多年的魏先曼观察到,本土人才几乎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唯一的年轻人,但是由于工资太低,大多每月不到2000元,因此干不了多久就选择离开,到下一个人来也同样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观念也需要改变。”她表示,自己跟不少本土人才、大学生交谈过,很多人觉得好不容易鲤鱼跳龙门,回到村里工作,是越混越差,回到了原点。“社会上要改变这样的氛围和认知,先不说让回村成为一种向往,至少要让年轻人觉得没有这么大的心理落差。”

  巫山县竹贤乡乡长吴文锐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必须得补上,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在村里得不到满足,必然留不住人。

  几位从社会人才中选任的第一书记在采访中不约而同地表示,城市资本下乡必然会带来人才的涌入,但前提是要有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光有情怀无法长远支撑。

  乡村要振兴,就要进一步吸引市民下乡、农民返乡、企业兴乡,使“三乡”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单项试验示范区永川区深入组织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培育在乡人才”“回引返乡人才”“引导入乡人才”;同时,积极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四川省相关市(区)县开展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签订专家资源共享协议,搭建专家服务基层平台。

  奉节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应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轨,建立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才无后顾之忧,在农村有为有位。

  南川的打算是,将表现优异的第一书记优先纳入“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名单,表现不合格的则及时召回、调整,“我们希望第一书记和所在村、村干部之间能相互补台、共同促进,给乡村振兴带来一股发展新风。”张霄霄说。


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03/t20210319_9013735.html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