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推进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3-02-26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川农函〔2023〕43号

  各市(州)农业(农牧)农村局、体育行政部门、乡村振兴局: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 体育总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全省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体育强省、健康四川的奋斗目标,着眼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健全完善农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民体育发展方式,促进农体文体智体融合,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农民体育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农民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重心向基层下沉,促进融合发展。

  到2025年,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显著提高,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基本健全,乡镇级健身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培养培训力度持续加大,农民体协等农民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健全,体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农体文体智体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具有四川特色更高水平的农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短板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大力实施《四川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督促各地将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维修改造或提档升级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根据各地人口结构、地域特点、运动习惯、实际需求等,因地制宜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注重向50个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结合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指导各地在片区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中,根据群众实际需求优化健身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利用村(社)边角地、闲置房等建设健身场地设施,逐步解决部分离村委会距离较远的群众健身锻炼不便的问题,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等体育服务功能,推动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加快补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实现全省乡镇级健身设施全覆盖。推动行政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并逐步向具备条件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

  (二)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

  深入实施《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构建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支持各地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全民健身日”等重大节庆平台以及传统节日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健身赛事活动。大力开展健康跑(走)、骑行、球类等健身活动。支持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实际在省运会群众项目、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全省综合性运动会部分项目上组队参赛。推动乡镇(街道)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次以上,行政村(社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

  (三)深入挖掘乡村体育文化内涵

  加强乡村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创新。扶持推广具有四川历史文化特色的舞龙舞狮、武术、龙舟、磨儿秋、推杆等传统体育项目,“姆河达斯”彝族式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别是乡村体育非遗项目的挖掘和整理,编纂并出版乡村体育非遗项目名录。利用赛事活动平台,开展沐川草龙、纸乡秧歌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推动乡村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扶持峨眉武术传承,打造《峨眉武学堂》,推进四川省武术名拳名家影像记忆工程,编辑、出版峨眉武术书籍。推广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功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和健康促进功效。

  (四)全面提升农民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实施“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技能培训。在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从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农民体育健身骨干,从热心乡村体育的城镇人员中发展一批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吸纳到群众体育引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来,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一支懂体育、爱健身、会组织的农民体育工作队伍。加强农民体育组织建设,并与农民体育人才培育有机结合。

  (五)不断创新农民体育宣传工作

  全面深化农民体育宣传工作。深入农民群众身边打造乡村特色体育健身融媒体产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结合乡村板报、乡村活动中心等开展普及宣传,构建乡村体育健身全媒体传播格局。积极开展以宣传为抓手,以项目为载体的联动体育活动、群众体育赛事等,达到体育健身知识、赛事活动信息全方位覆盖,科学健身指导多领域拓展。用农民听得懂、看得到、学得会的方式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讲好农民体育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农民的科学健身和绿色健康意识,激发农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三、具体行动

  (一)实施推进融合发展引领行动

  指导全省各地以乡村自然风光、乡村文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为依托,以参与运动、观摩比赛、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推进乡村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资金,围绕产业基地合理规划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坚持农民原创、农民主体的原则开发乡村体育文创产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体文体智体融合发展,展现农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宣介行动

  鼓励并支持各地积极申报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总结活动基地辐射带动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典型案例,推动构建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民体育健身基地布局。加大对我省已入选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典型的宣介推广,积极组织媒体到活动基地开展采风体验宣传活动。

  (三)实施最美乡村体育赛事活动打造行动

  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打造农民喜闻乐见、农业特色突出、农村广泛普及的体育健身赛事品牌。持续开展四川省“美丽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全面拓展活动形式,创新“健康跑+美丽乡村展示+乡村振兴示范+特色农产品展销+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进一步形成我省特有的活动品牌,带动全省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健康跑”。持续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川籍农民工运动会”等比赛,丰富活动内容,促进中小型体育赛事特色化、乡土体育赛事民俗化发展。

  (四)实施体育健身下乡服务行动

  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推动体育健身服务进入农户、融入乡村。组织开展体育明星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名人引领效应。鼓励引导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或现场指导等方式提供体育帮扶、送教下乡和公益志愿等服务,指导农民科学健身锻炼、掌握体育健身技能。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厅、省体育局、省乡村振兴局要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支持和指导各地履职尽责,创造性开展农民体育工作。市(州)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体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县(市、区)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作举措,抓好督促落实。县(市、区)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农民体育工作实施计划,争取财政支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民体育工作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农民体协等农民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在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组织、骨干人才培养、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农业农村、体育行政和乡村振兴部门要明确农民体育在三农工作、体育工作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功能定位,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合作的协同推进机制。强化地方主体责任,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力量参与农民体育健身事业,推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乡村体育发展长效机制。

  (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农业农村、体育行政和乡村振兴部门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进一步扩大农民体育工作经费在全民健身投入中的份额和比重,在实施乡村建设、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等工程项目中,统筹考虑农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设备,并注重向我省50个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加大建设管护投入力度,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探索采取宣传广告栏和活动场地高效利用,为农村健身场地设施长效管护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四)深化工作研究。着眼于体现农民体育特色、契合农村农民特质,统筹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和人口结构,在农耕农趣农味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农民健身设施和服务供给精准化、农民体育工作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因地制宜、创新推进农民体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各地实施中有关做法、经验和建议请及时报送农业农村厅乡村治理指导处、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省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处。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四川省体育局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2月8日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65/2023/2/15/b1bdb0113a88435781928fa240a0921e.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