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拟推荐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的公示

发布时间:2023-02-06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为进一步激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国农学会《关于开展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农学(人评)发〔2022〕5号】要求,经有关单位申报、市农业农村委审核,提出了17个拟推荐奖项,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23年1月30日—2月3日。

  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并署真实姓名向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反映,一并提供佐证材料。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公示期间不予受理匿名信函和匿名电话。

  附件:申报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1—17)

  联系人及电话:李淑平   023-89133172 

  联系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东段186号7005

  邮   编:401121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1月30日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

  

  

  项目名称

  川渝脆李新品种选育及熟期配套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第一完成人

  熊伟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4年4月1日-2020 年12月25日

  项

  目

  简

  介

  针对川渝地区脆李花期倒春寒、花芽分化和果实成熟期梅雨寡日照逆境,导致产量低、品质差以及采后贮藏期短等问题,从不同熟期品种选育和熟期调控入手,通过对脆李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结合分子鉴定技术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早、中、晚熟脆李新品种13个,使果实采摘期由原来的50天延长至140天,育成品种品质大幅提升,成为川渝地区李主栽品种,极大地优化了李栽培区品种结构。研究揭示了连阴雨寡日照逆境脆李优质高产的生态适应机制,运用新品种、地域和海拔差异调整花芽分化和果实成熟期,有效地抵御逆境对开花结果的不利影响,解决了李生产上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瓶颈难题。通过品种搭配、促花栽培和采后全程冷链贮运技术,构建了川渝脆李熟期和供应期调控体系,实现李果实5个月鲜果供应,拓宽市场空间,推动了李产业高速发展。

  创建特色果树资源圃2个,收集保存脆李种质资源418份,其中优良砧木资源10份;育成新品种13个,发表论著36篇;成果在川渝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自主品种应用占90%以上,获202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被中国农学会组织院士专家评价为: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种质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2

  

  

  项目名称

  池塘生态种养循环技术研发及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第一完成人

  王波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21年至2022年

  项

  目

  简

  介

  池塘生态种养循环技术体系构建及推广项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针对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池塘氮磷等养殖废弃营养物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水产养殖效益提升等突出问题,开展池塘水质调控及循环利用机制基础理论、池塘养殖环境调控工艺设施研发、池塘水体生态环境水质修复技术、养殖水产动物肉质品质提升、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应用模式等方面研究,形成以鱼菜共生(鱼类-水生植物)水环境原位修复、养殖尾水治理、底质工程化改良等3项原创核心技术为主体的“一改五化”池塘养殖生态循环技术。

  池塘生态种养循环技术研发了生态浮床制作、生态沟渠工程化构建、植物品种选择及培育、生物浮床架设区域和比例等一套池塘养殖环境调控工艺设施,创建了鱼菜(水生植物)共生水环境原位修复、养殖尾水异位治理、沉积物营养物质归趋与底质工程化改良等集成的“一改五化”池塘养殖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技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实现池塘养殖节水减排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池塘N、P等废弃营养物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池塘综合生产效益,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破解了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难题,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山区脱贫攻坚、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池塘渔业绿色发展目标。

  该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制定地方标准4个,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刊物收录5篇。注册“鱼菜缘”商标1个,绿色食品认证品牌2个,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范蠡科学技术一等奖。核心技术池塘鱼菜(水生植物)共生综合种养、“一改五化”生态集成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重庆市农业主推技术。

  该项目推广应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重庆市推广面积达26.5万亩,带动2.8万养殖户实现增收,实现渔业产值45亿元,新增收益7亿元,每亩新增纯收入2658元,全国推广面积100.5万亩,实现产值181.8亿元,新增利润15亿元。仅重庆市统计,累计减少尾水排放2.7亿立方米,池塘水体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以上,消纳氮、磷931.8吨,促进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了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独创的立体种养模式,开辟了蔬菜新的生长空间,按池塘亩均10%蔬菜(花卉、水稻等)种植面积计算,在重庆相当于增加2.5万亩粮蔬种植土地,之于全国相当于增加10万亩粮蔬种植土地。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3

  

  

  项目名称

  主要粮油作物生产高精度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欧毅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项

  目

  简

  介

  本成果针对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5类农作物,突破了粮油作物“四情”高精度监测关键技术,创建了产量要素动态监测核心技术,创制了系列遥感监测设备与服务产品,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1. 创新了粮油作物“四情”遥感解析与多源融合监测关键技术。构建了多源遥感数据协同日尺度墒情多模型反演算法,方差相对于普通水云模型降低了31.3%。研建了云覆盖区作物苗情高精度遥感监测技术,拟合生成了关键生育期时间间隔4~8天的LAI时序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从16m提高到5m。优选了稻瘟病、条锈病等主要病害的敏感波段,构建了绿光-红边差值植被指数的病害遥感监测评价方法,总体精度提高了18.4%。构建了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地面土壤水分时序相结合的农作物干旱等级遥感监测体系,识别精度达98.1%,研制了多光谱影像的作物倒伏胁迫灾害最优估算方法,精度达到95.3%。

  2. 创建了多时空格局粮油作物产量要素动态监测技术。首创了基于地理本体模型的粮油作物遥感解译标志知识库,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农作物信息提取先验知识缺乏的问题。创新构建了引入红边波段的卷积神经网络作物面积提取模型,套作作物识别精度提高到92.2%;提出了融合数字高程和地块数据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山地丘陵地块破碎地区识别精度提高了3.3%。构建了基于CNN-LSTM深度学习网络的田块尺度作物遥感估产模型,田块尺度农作物产量预测精度达91.2%。

  3. 创制了多场景系列化遥感高精度监测设备与服务产品。集成创制了系列高精度的作物光谱采集与智能分析设备,研建了“1+5+N”的粮油作物高精度“农情遥感一张图”监测平台,可在线提供作物逐年、逐月、逐旬等监测频次的周期性专题图和分析报告等数据产品。已面向豫、川、渝、黑等开展多尺度的示范应用,持续更新遥感公共数据集128个,遥感监测影像产品18054景,数据量达115TB。构建了“4个省级监测中心+1164个遥感监测网点县镇村”的多层级联动农作物遥感监测体系,形成了由大区域向省县乡村延展的多层级粮油作物遥感监测标准化服务能力。

  本成果获得国家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9项,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22篇,EI收录12篇),出版专著5部。2010年以来,该成果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区的17省份开展服务,年均推广面积39294.15万亩,近2年累积新增经济效益67.69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4

  

  项目名称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第一完成人

  李尚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

  项

  目

  简

  介

  研究背景

  传统毯状苗育插秧栽插伤根严重、漏窝率高、返青期长;钵苗摆栽配套专用设备成本投入大;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结合了传统毯状苗和钵苗摆栽的优势,试验示范以来,成效显著,得到普遍认可和肯定。

  二、发明点

  1.发明杂交水稻钵毯式育苗方法。

  2.发明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育秧盘。

  3.发明水稻盘育秧精准对穴播种设备。

  4.创新解决大田湿润育秧方式下的精准有序快速对穴播种设备。

  5.发明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栽插设备。

  6.创新设计智慧信息控制系统实现精量少施化肥。

  三、创新点

  1.专用秧盘创新。

  2.精准有序对穴播种创新。

  3.育秧方法集成、熟化、创新。

  4.施肥智慧信息控制系统创新。

  5.精确对穴取苗技术创新。

  四、主要贡献

  “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第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地方标准3项;成果评价1项,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学术论文14篇;获重庆市农业高效协同重大技术项目、重庆市特色粮油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支持。

  五、应用情况

  多个省份示范推广面积累计205.6万亩。

  六、社会及经济效益

  1.激发种粮热情,保障粮食安全。

  2.实现藏粮于技。

  3.促进农机新型服务主体成长壮大。

  4.提升全市水稻播栽机械化水平。

  5.累计增效3.3886亿元。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5

  

  项目名称

  生物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产品创制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刘作华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1年01月01日- 2020年12月31日

  项

  目

  简

  介

  (研究背景、发明点、创新点、主要贡献、应用情况、社会及经济效益等)

  针对我国饲料行业发展面临的停抗后畜禽腹泻率升高和生产性能下降、非粮资源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两大主要问题,从专用菌株、高效生产工艺、配套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生物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产品创制应用,为我国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是突破了腺苷七肽高效表达、分离纯化和标准化检测技术,国内外首创腺苷七肽产业化生产工艺,创制出我国首个猪用免疫调节肽新饲料添加剂产品,抗生素替代效果明显。二是发掘和培育出高活力的猪鸡专用益生菌株,建立了益生菌高效制备工艺及配套应用技术。三是突破了非粮原料及配合饲料固态发酵关键工艺,创制出固态发酵系列产品,有效解决玉米豆粕资源短缺和低质原料高值化利用的问题。四是创建了猪用液态饲料菌酶协同连续发酵工艺,国际首创饲料液态发酵与饲喂一体化智能系统,创新了我国生猪高效饲喂模式。

  开发新产品18个,获国家新饲料添加剂证书1个,授权专利34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制订标准1 1项,获大北农科技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68篇,出版著作3部。2020-2021 年累计推广生物饲料736万吨,应用于860万头猪、3.5 亿只鸡的养殖,新增销售额280.45 亿元、利润16.46 亿元、税收1.14 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6

  

  

  项目名称

  无菌猪创制及其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开发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葛良鹏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5.12.01-2020.12.30

  项

  目

  简

  介

  研究背景

  无菌猪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背景最洁净、最清晰,是支撑畜牧兽医、生物医药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最为核心的动物资源。

  发明点

  建立了无菌猪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创制了国内目前唯一的无菌猪资源;利用无菌猪资源和技术,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调控猪生长发育的机理,创制出标准化猪病感染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猪用功能型饲料和猪用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建立了小型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

  创新点

  (1)创制了国内目前唯一的无菌猪资源。

  (2)利用无菌猪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调控猪生长发育的机理,以此为指导开发了系列猪用功能型饲料产品。

  (3)利用无菌猪创制了标准化猪病感染模型,以此为支撑开发了系列猪用生物制品。

  (4)利用无菌猪创制技术建立了小型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

  主要贡献

  创制了国内目前唯一的无菌猪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十余项,获授权专利6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2项,发表论文17篇。

  应用及效益情况

  在国药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转化应用,近2年在猪用功能型饲料产品、猪用生物制品、中小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新增产值超十亿元,促进了我国生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00字以内)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7

  

  

  项目名称

  边云协同的畜牧物联网系统与畜牧数据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第一完成人

  李晓波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6.5-2020.12

  项

  目

  简

  介

  项目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装备研发、示范应用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畜牧物联网与畜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体系,建设了国内领先的边云协同畜牧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研发多项畜牧物联网数据智能处理的软硬件设备,实现了边云协同与数据驱动的畜牧生产管理辅助决策。创新点为:(1)提出了端云协同的可信畜牧数据采集与追溯方法,研发了高实时、低代价、易维护的畜牧物联网数据自动采集和上链追踪技术,确保了畜牧物联网时空数据可溯可查(2)提出了畜牧物联网全域数据的质量治理和求精的方法,研发了畜牧数据异常甄别与数据污损剔除的技术(3)提出了边云一体的畜牧信息服务高效协同方法,研发了畜牧物联网跨层数据高效互操作与畜牧管理业务敏捷调度的方法(4)构建了国内业务覆盖最广、功能集成度最高、协同效能最优的畜牧物联网信息数据服务平台系统,将生产、防疫、动监督执法板块纳入统一与集约的物联网管控。平台与技术在1100 多单位应用,覆盖7000余畜牧体系工作人员和31000多家规模养殖户,经济效益超2.3亿元,专利交易额近3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软著25\47项,发表论文23篇(含中文核心期\SCI期刊论文6\14篇),制定国家\地方\团体标准3\7\15项,参编2021年度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8

  

  

  项目名称

  荞麦绿色轻简高效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第一完成人

  刘光德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2.1.1-2020.12.31

  项

  目

  简

  介

  研究背景:为解决重庆荞麦产业存在的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等问题,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开展以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荞麦绿色轻简高效技术攻关与推广。

  发明点:育成新品种7个,集成新技术5项,研发新装备2个,研发新工艺4项,开发新产品4个;获得软件著作权1件、专利14件。

  创新点:开展了特异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培育出7个新品种;研发集成山地荞麦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研发集成荞麦绿色高效加工技术;创建“创新团队+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振兴模式。

  主要贡献:4个新品种成为重庆市主推品种;1项技术成为重庆市主推技术、地方标准。通过研发推广机播机收技术、复合种植模式、新工艺、新产品,建设重庆荞麦数据信息平台,带动重庆荞麦年种植面积翻了一番。

  应用情况: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酉阳、城口、万州等10余个区县推广,主要应用于荞麦、金荞麦绿色轻简高效栽培、荞麦产品加工等。

  社会及经济效益:2014-2021年累计推广145.7万亩,实现新增总经济效益50355万元;惠及武陵山区、秦巴山区54个乡镇、11000个贫困户、41300人,户均增收1000-3500元。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9

  

  

  项目名称

  西南稻田直播机收甘蓝型油菜品种培育与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黄桃翠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2-07-01至2020-12-31

  项

  目

  简

  介

  西南地区是我国油菜优势产区,稻油轮作占70%以上,以直播机收栽培模式为主。本项目历经18年,在稻油轮作油菜育种方法、材料和品种创新等方面获得多项原创成果,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耐湿育种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1.发明点

  针对稻油轮作茬口矛盾突出、湿害严重、易倒伏、机收损失大等关键问题,通过育种思路和技术创新,快速筛选优异种质资源,对早熟、耐湿等多个优异性状进行精准聚合,创制亲本材料,培育早熟、耐湿、耐密、抗裂角品种,优化稻田直播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2.创新点

  (1)创新了稻油轮作油菜育种方法,提高了育种效率。提出“一融合两改变三增强”育种新思路,即融合系谱选育、细胞和分子育种技术,改变育种环境和种植方式,增强苗期耐湿、花期耐密、成熟期抗裂角选择压;探明了湿害胁迫响应候选基因和分子机理、抑制裂角的植物激素IAA与角果含水量的相关性,创建了早熟、耐湿、耐密、抗裂角育种技术,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其中抗裂角鉴定较传统方法效率提高25倍。

  (2)发掘创制出一批优异育种材料,丰富了稻田直播机收油菜育种资源。精准鉴定资源材料5803份,筛选出早熟、耐湿、耐密、抗裂角等优异资源26份。创制优异亲本11个,母本0911聚合了耐湿、抗裂角、丰产等多个优良性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引用。

  (3)培育出早熟、耐湿、耐密、抗裂角油菜品种7个,为解决稻油轮作油菜关键问题提供了品种支撑。利用创制的优良母本0911与早熟父本0802培育的核心品种庆油1号,国家试验比对照早熟7天,产油量居第一位,较对照增产31.09%,实现了早熟高产,缓解了稻油轮作茬口矛盾;耐密耐湿,高密度下不易倒伏、空杆率低,稻田直播较大面积推广品种增产27.3%;抗裂角,机收损失率比普通品种低50%以上,宜机性好。

  3.主要贡献

  发表论文26篇,获发明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省部级成果登记6项,编制地方标准1项,注册商标1个。

  4.应用推广及效益

  本成果品种累计推广1926万亩,总节本增效57亿元;22次被推荐为重庆市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近3年占全市35%,支撑了“花千里”、“红土地”等菜籽油品牌,提高了食用油自给率和稻田综合利用率;创制的材料成为国内油菜育种重要种质资源,促进了我国油菜良种创新;通过增产减少了单位产量肥料农药投入,推动了油菜产业绿色发展。本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0

  

  

  项目名称

  柑橘品种区域试验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产业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洪林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1995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项

  目

  简

  介

  一、研究背景

  重庆立体气候特点鲜明,夏季高温高湿,秋冬阴雨,日照偏少,气候生态因子与品种适应性关系复杂,新品种生态适应性数据缺失而盲目推广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品种区域试验是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项目针对重庆柑橘品种区域试验平台与评价技术规范科学等问题,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二、创新点

  (一)创建了全国首个省级柑橘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平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平台运行机制。率先建立了7个长期性柑橘品种区域试验观测点;制定了《柑橘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起草发布了《重庆市柑橘品种试验管理办法》。建立了平台运行机制,保障平台10余年稳定运行。

  (二)构建了“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的柑橘品种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支撑筛选出一批特色良种。系统构建了柑橘品种农艺性状核心评价指标体系1套,建立品种及其砧穗组合精细评价模型4个;首次正式论述果品营养学,建立了柑橘品种全营养数据库和果实营养指标体系,创立了果品营养价值“三度”评价法。形成了以“果实营养品质”为特色的品种综合评价技术体系,评价结果支撑筛选特色良种19个。

  (三)构建了“区域试验+气候区划”的柑橘品种区域布局系统方法,实现了特色良种适地适栽。建立了重庆柑橘精细化气候资源数据库1个,构建了柑橘气候生态模型96个及指标体系1套,揭示了不同类型柑橘品种生长发育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品质与气候生态因子定量模型19个;构建了精细化柑橘气候生态区划方法,优化了重庆柑橘气候生态区划,为良种区域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创建了“育种者+区试评价+良种良法”的成果推广新模式。成果建立了柑橘品种选育与推广之间的关键通道,实现品种快速精准评价,引导种苗企业定向高效育苗,指导良种科学区域布局。围绕核心良种开展配套生产技术研究,研发高效轻简生产装备装置14件、技术标准2项、主推技术2项,构建了基于WOFOST模型的CIPSP系统,成功应用于产量预测、种植环境监控和病虫害预警防控。成果形成了多位一体的推广新模式,加速良种的产业应用。

  三、知识产权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0件、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68篇,编写专著1部,制定标准4项,审(鉴)定和登记新品种6个,登记成果4项,获重庆市农业主推技术2项。

  四、主要贡献

  成果攻克了重庆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品种适应性精准评价的重大瓶颈问题,杜绝了品种频繁更迭的现象,保障了重庆柑橘产业近十年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全国重要柑橘产区输送了一批优良品种,支撑全国柑橘产业协同发展。

  五、应用情况

  成果在重庆推广应用10年,运用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19个特色良种,在重庆、广西、四川、湖北等柑橘主产区产业化推广应用240.46万亩。

  六、社会及经济效益

  成果推广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显著。筛选良种产业应用后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2.03亿元,其中近2年新增经济效益82.03亿元,成果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达到12.49,体现了较高的科研支撑产业增效能力。成果为我国长江上中游柑橘带和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1

  

  

  项目名称

  野生和栽培大豆特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张继君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5.01.01-2021.12.31

  项

  目

  简

  介

  遗传基础窄,单产水平低,特点不突出,品种无法满足多类型种植需求是制约三峡库区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本项目研究对拓宽遗传基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高产、优质、耐逆多类型大豆品种配套,提升三峡库区大豆生产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1.技术内容

  对我国野生和三峡库区栽培大豆资源开展抢救性搜集和系统鉴评利用。阐明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来源和大豆进化中分化瓶颈效应的具现形式;建立野生大豆资源搜集策略,收集保存2221份种质;完成1386份种质精准鉴评,发掘高产,优质,耐荫等特异种质95份;育成了优质,耐荫,功能性等多类型高产大豆新品种6个。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2.创新点

  (1)首次发现并从分子水平验证栽培和野生大豆双向基因流,阐明我国大豆资源多样性来源和大豆进化中存在分化瓶颈的理论依据,为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夯实理论基础。

  (2)建立了野生大豆搜集策略和三峡库区栽培大豆立体评价方法,最大限度保存了我国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发掘出一批特异种质,为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宝贵资源。

  (3)发掘核心育种材料,培育大豆品种6个,为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大豆产业提供配套专用新品种。

  3.社会经济效益

  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702.9万亩,新增产值8.3亿元。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2

  

  

  项目名称

  优异玉米自交系B313创制与青贮玉米品种培育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第一完成人

  祁志云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1998.01-2020.12

  项

  目

  简

  介

  1、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玉米持绿、高光效优异种质资源缺乏,生产中青饲青贮专用玉米品种少、生物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挖掘一批优异育种材料,创制优良玉米自交系B313,选育强优势青贮玉米杂交种渝青玉3号、渝青386、渝青385、渝青389,集成创新青贮玉米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种、养、加”一体化青贮玉米全产业链推广模式。

  2、主要创新点

  (1)挖掘玉米热带种质优异持绿遗传资源,创制出优良自交系B313,扩增了青贮玉米育种种质,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2)利用B313培育出品质优、产量高、持绿性好、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的专用青贮玉米新品种 4 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引领了我国青贮玉米高产优质育种方向。

  (3)集成了“优良节肥青贮玉米品种+高效缓控释肥+高效农药机防+全程机械化耕种收”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品种、技术和养殖企业“种、养、加”一体化青贮玉米全产业链推广模式。

  3、知识产权

  制定了地方标准1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论文8篇。

  4、应用推广及效益

  项目累计推广面积227.2万亩,新增效益6.19亿元;近三年累计推广应用186.9万亩,新增效益5.09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3

  

  

  项目名称

  生鲜乳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完成人

  苏亮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2年-2021年

  项

  目

  简

  介

  一、研究背景:2012年,重庆奶牛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结构性改革期,小规模养殖场逐渐退出,使得重庆地区生鲜乳产能大幅度降低。截止2017年底,重庆奶牛存栏同比减少16.8%,生鲜乳产量同比降低14.0%,重庆奶牛养殖面临新的困难。因此,研发、集成奶牛标准化养殖管理技术和生鲜乳质量控制体系并应用,对提高生鲜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明点:1、获专利16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2、研发了地塞米松酶联免疫试剂盒并商品化。

  三、创新点:1.制定国家标准2项;重庆市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2.创建了奶牛标准化养殖管理等4套技术体系;3.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2篇; 4.本成果经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科技成果评价: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贡献:1.创建了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体系,指导养殖场的规范化生产;2.采用研发集成的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控制和奶源质量控制; 3.实现了生鲜乳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4.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五、应用情况:1.将研发的技术应用于重庆市奶源供应地的奶牛养殖和生鲜乳生产,保障了生鲜乳的质量及产量;2.应用过程中注重实用性,推动产品品牌化发展。

  六、社会及经济效益

  2020-2021年推广期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奶牛单产提高27.6%,优质奶率提高66.3%,单牛弃奶量降低58.6%,病死率降低3.3%,累计经济效益3.5亿元。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4

  

  

  项目名称

  山地种草养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农业学校

  第一完成人

  王华平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5年8月到2020年12月

  项

  目

  简

  介

  项目针对牧草品质差及长势弱、羔羊成活率低及保育设施简陋、山羊育肥慢等问题,主攻了山地种草养羊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了甜高粱等高产草种筛选及种植配套技术、山羊羔哺乳期保育综合技术、山羊短期育肥及免疫等三项核心技术及一套“羊-肥-草”三位一体山地种草养羊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2016-2020年期间,本项目在重庆大足、巫山等5个重点区县试点示范并辐射到全市32个区县推广应用,共推广优质高产牧草32.56 万亩、新增羔羊成活数685.63万只、出栏优质山羊1194.54万只,实现优质高产牧草亩产均重提升11.01%、羔羊成活率提高11.21%、山羊日增重提高22.57%等技术指标,估测本项目新增销售额约27.72亿元,累计新增利润约17.1亿元,推广投资年均收益率达1.87,取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牵头及合作单位曾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地方品种大足黑山羊成功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本项目以山地种草养羊键技术研究为主攻点,形成的3项核心技术和1项生态模式,保护了我市山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牧草与养羊有机结合和山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成渝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对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5

  

  

  项目名称

  肉兔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

  申报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第一完成人

  谭宏伟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项

  目

  简

  介

  (研究背景、发明点、创新点、主要贡献、应用情况、社会及经济效益等)

  1.研究背景

  重庆是我国肉兔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区域,肉兔出栏数量居全国第三位,西部第二位。肉兔产业是我市的区域特色产业,加快肉兔产业发展对畜牧业结构调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但肉兔产业发展还存在兔肉营养数据缺乏、冷链保鲜与产品加工薄弱、缺乏优良品种与健康高效养殖等问题。亟需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破解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制约。项目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示范基地为抓手,龙头企业为依托,产业化生产为纽带,采取“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方式,重点开展了兔肉营养特征、异味溯源、锁鲜技术与自动加工制造、健康高效养殖等关键技术研发集成,构建了“良种肉兔-高效养殖-产品制造”的肉兔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技术体系,突破了兔肉加工产业发展瓶颈,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肉兔产业带建设和乡村振兴。

  2.技术创新点

  一是构建了肉兔良繁体系与商品化高效生产管理模式。二是研究揭示了兔肉蛋白组学及风味化学机理与变化规律。三是突破了兔肉冷链保鲜与工业化加工技术瓶颈。

  3.知识产权

  授权专利41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8件,外观设计9件;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标准8个;编写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83篇(SCI 27篇);列入国家及市级主推技术6项。

  4.应用推广及效益

  建立了国家兔肉加工技术专业研发中心1个、市级家兔健康养殖工程中心1个、种兔繁育基地3个、标准化肉兔养殖基地7个和兔肉加工厂3个。项目成果在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应用,并辐射到山东、新疆和四川等10余个省区,2020-2021年累计出栏优质肉兔5412.12万只,形成加工规模16100吨,新增总产值68254.84万元,项目总经济效益86065.66万元,项目年均纯收益率1:3.35。项目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肉兔产业带建设和乡村振兴。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6

  

  

  项目名称

  鸭传染性浆膜炎多价精制蛋黄抗体的研究与应用

  报奖类别及等级

  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完成人

  何信群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7年12至2022年12月

  项

  目

  简

  介

  一 研究背景:鸭传染性浆膜炎一直以来都是养鸭业日常保健防控的重

  点,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鸭浆膜炎菌的临床耐药性不断加大,使

  得养殖用药成本及环境污染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 创新成果及技术

  1、该项目实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有效防控,市场上无此类制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选择流行性、免疫原性良好的多价菌株,获取高效价高免蛋,经提取、纯化、浓缩等工艺,获得临床免疫保护率达85%以上的抗体。

  3、抗体的应用能显著减少抗生素用量,保证食品安全,有利于鸭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4、自主分离鉴定了18型RA菌株,并取得专利“一种血清18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及其应用”。

  5、自主研发新型口服抗体制剂,便于养殖户的使用。

  三 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1、制备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多价精制蛋黄抗体安全率95%以上;有效防疫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疫病预防保护率为85%以上。

  2、已建立浆膜炎细菌毒株库,针对养殖场流行毒株情况进行定制性服务,目前对规模化集团客户开展定制服务300万羽,得到好评。

  3、该项目于2019年取得临床批件,现目前开展拓展性临床实验,产防治鸭疫里默氏菌多价精制卵黄抗体2.2亿毫升,创造了上千万的经济效益。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      编号:17

  

  

  团队名称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创新团队

  成立时间

  2011年12月

  团队带头人

  曾政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科分类名称

  预防兽医学;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免疫学

  主要依托单位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西南大学

  团队联系人

  姓名

  董春霞

  手机


  办公电话

  02389138970

  电子邮箱

  279859875@qq.com

  联系地址

  重庆市渝北区宝石路3号

  主

  要

  业

  绩

  主要业绩:

  1.禽流感:建立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及制备方法,可降低传统禽流感疫苗引起病毒变异风险,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发了一种检测H5N1禽流感病毒检测的生物传感器,涂有氧化石墨烯双峰长周期光纤光栅在H5N1病毒检测灵敏度上取得突破,显著提升了禽流感检出率,达到国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

  2.新城疫:研发了一种检测新城疫病毒的极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显著提高了检测方法灵敏度,成果发表在SCI一区top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IF 10.618),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制新城疫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并推广应用,加快了新城疫的净化进程,2016年以来重庆地区未发生新城疫疫情,该成果为2016年团队获得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主要内容之一。

  3.三种重大猪病防控技术研究成果:首创了能够快速鉴别诊断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的基因芯片,并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新增总产值 5952 万元。获得2018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猪圆环病毒病研究成果:采用葡萄球菌蛋白A修饰极大倾角光纤光栅的无标记检测方法,研发了猪圆环病毒Ⅱ型超快速检测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具备灵敏(检出限低至9.371 TCID50/mL)、快速(检测时间10分钟内)的特点,成果发表在SCI一区top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 10.618),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5.抗病毒制剂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重组猪长效-a干扰素的构建和修饰及其冻干注射剂的制备方法,实现猪长效-a干扰素(半衰期延长14倍)产业化生产,并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新增产值 2140 万元。

  6.布鲁氏菌病研究成果:开展了重庆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成功建立基于GIS的牛羊布病网格化监管平台,并发布了地方标准。对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推广,2020年牛羊感染率较2016年下降80.77%,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51998.22 万元。该成果于2019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7.弓形虫病研究成果:开展了牛羊弓形虫感染的调查及风险评估项目,摸清了重庆地区牛羊弓形虫病流行情况及风险因素,成果发表在《Parasite》(IF 3.02)等SCI期刊。制定了防控手册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降低了重庆地区牛羊发病率及感染人的风险。

  8.致病菌研究成果:对沙门氏菌、伪结核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开展基因型特征、耐药性、致病性研究和风险分析。共分离出致病菌199株,确定耐药菌78株、耐药基因3个,首次完成西南地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和重庆地区单增李斯特菌的MLV基因分型。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4篇,累计影响因子8.375。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tzgg/202301/t20230130_115456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