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时评 > 正文

大石山的种业“突围战” ——看马山县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种业

发布时间:2023-01-01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由马山县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的马山县现代种业(水稻)科技园,园里400亩制种水稻即将成熟。 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孟振兴/摄

  

  当地农民正在为制种玉米做人工授粉。

  八桂视点

  10月17日上午,深秋的阳光挥洒在大地上。位于马山县周鹿镇坛利村的马山县现代种业(水稻)科技园400亩制种水稻即将成熟,无人植保机飞过上空,风吹稻浪、景色宜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自治区把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攻关选育、龙头企业培育、品牌示范推广、种业质量监管,打响种业高质量发展“突围战”。

  马山县加入了这场“突围战”:一年来,该县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了全区首个新型事业单位——马山县现代种业科创中心,先后引进了17家知名种业企业入驻,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包括坛利村水稻科技园在内的多个种业基地,涉及玉米、水稻、马山黑山羊、蓝莓、油茶等品种,并逐步延伸种业产业链、惠及更多的乡村和农民,在大石山中播撒了现代种业发展的生机。

  据了解,马山县已将申报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打造区域性种业总部基地确定为奋斗目标。与区内外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相比,该县可谓发展现代种业的“后起之秀”。作为“后起之秀”建设制种大县,底气从何而来?马山种业又将如何“突围”?连日来,记者就此展开了深入调查。

  A 如何开局?把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无论我们把摄像头转往哪个方向,总能看见不远处林立的青山。”马山县现代种业科创中心内,工作人员朱剑宗正在用数字化平台查看辖区多个种业基地的实时画面。正如朱剑宗所言,几乎每个画面中连片种植的规模都不大,数百亩就已经是“极限值”。

  广西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马山县的地理地形在全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山多地少不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但对于发展种业来说却具有天然的优势。”广西种子协会常务副会长何懿认为,农作物种子繁育往往需要一定范围的“隔离区”,以防止同类作物花粉窜杂,而重峦叠翠的山地可谓“天然屏障”,育种企业不需要耗费太多力气就能形成制种的“独立王国”。这样一来,地理上的劣势反而成了发展产业的优势。

  马山县“九分石头一分地”,群山环抱的地形几乎随处可见。今年上半年,该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100%,为种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自然条件。曾多次到马山县实地考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也对该县发展种业的环境优势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何把发展优势落到实处?

  6月1日,马山县举办现代种业发展暨深化校地合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和马山县党政领导言简意赅、干货满满,会场内外挤满了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农业企业家、种植大户以及媒体人。记者在会上了解到——

  南宁市已明确将马山县打造成为该市现代种业发展示范县,该县也迅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种植户给予政策奖补;

  华南农业大学与马山县深度合作,共建现代种业科创中心、打造广西首个无人农场,马山县现代种业(水稻)科技园“风吹稻浪”的动人图景即由此而来;

  推动县平台公司、种植大户与种业企业合作,前者负责流转土地、播种生产,后者提供技术支持、开拓销售渠道,力图实现多方共赢。

  “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为马山发展现代种业带来了良好开局。

  B 路在何方?以市场为导向驱动产业发展

  “播种的时间、化肥的用量都要精心计算,容不得半点马虎。”位于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的玉米制种基地内,负责人卓鹏飞正在查看首批制种玉米的长势。记者注意到,基地内的制种玉米公本与母本“泾渭分明”、布局合理,覆膜、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种植者的精心打理可见一斑。

  “发展种业要心存敬畏,因为你播种的是农民的希望。”卓鹏飞从事农业种植10多年,其对种业的认识颇为深刻,“万一有问题的种子流向市场,不仅坑害种植户,还会砸了马山种业的牌子。”基于此,卓鹏飞一面虚心地向专家和其他制种企业学习,一面组织人员加强田间管理,其种植的800多亩制种玉米长势良好,得到农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卓鹏飞的市场导向意识,与相关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曾受邀到广西参加中国(广西)—东盟现代种业发展大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就认为,发展种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品种为核心,拉动、推动、驱动产业发展。近年来,广西在种业发展历程中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2020年全区杂交水稻种子市值已超20亿元、占全国的15%。

  现在,数家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种业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马山:在周鹿镇武平村,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蓝美1号”蓝莓种苗正在进行适应区域性气候示范种植,企业派出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要观察记录种苗的长势,为下一步推广种植积累“大数据”;来自贵州的龙头企业在乔利乡古楼村投资建设马山·生态油茶博览园,广西本土的“岑软2号”以及广西林科院新研发的“香花”等多个品种的油茶已在当地村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记者了解到,目前马山县已建设玉米制种基地6000亩、水稻育种基地约5000亩,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标准化、专业化种业基地已成为该县现代种业发展的领军力量。

  C 如何“突围”?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现代种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家企业尝试在马山县养殖种鹅,未能成功;另一家企业对种植的第一批制种玉米充满期待,产量却不及预期。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人才、技术力量不足是上述企业遭遇失利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广西是全国较早启动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工作的省区,但种业人才培育机制仍不够完善。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作物学专家李伏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既掌握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又具有营销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成为种企发展的关键壁垒。

  遭遇困难,更需“突围”。在马山县提供的一份汇报材料上,“缺乏种业人才”“龙头企业较少”以及“种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瓶颈问题均得到详细分析。“我们正着手解决这些难题。”马山县现代种业科创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蓝苡山告诉记者,该县正在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在继续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培育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实现种业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双向奔赴”。

  周鹿镇马周村村民黄爱松就是一名正在成长的“土专家”。在玉米制种基地工作半年来,黄爱松一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花期调节”“母本去雄”等术语张口就来,人工授粉技术更是备受肯定。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马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肖松告诉记者,目前该县各个种业基地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以及反包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入股等多种方式助农增收,初步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企业的多方共赢,也为当地培养种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肖松表示,马山县将继续着力推进种业创新平台、新品种和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县将引进10家规模以上种业企业、2—3家国家级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培育5个以上优质新品种,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贡献马山力量。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sndjt/t1332314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