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内参 > 正文

“小田变大田”助力多方共赢

发布时间:2023-01-01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绩溪地处皖南山区东部,境内重峦叠嶂,山多地少。

  针对山区耕地块小而分散、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的问题,今年以来,该县农业农村水利局统筹协调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和各乡镇的力量,因地制宜地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加快耕地碎片化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亩产效益。

  “由于青壮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居家耕作的多为老人、妇女,导致部分耕地出现撂荒或耕种率不高。我县结合‘标准地’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绩溪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徐华斌表示。

  该县瀛洲镇仁里村离县城较近,村民到县城务工的较多,耕地耕作强度、复种频率不高。该村依托农业“标准地”项目建设,投入项目资金200万元,将原本分散的200亩的“小田”改造为连片大田,打造观光农业、亲子采摘、智慧农业、高品质水稻种植加工于一体农业园区,作为中铁文旅集团文旅项目的衔接内容,既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助推农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闻名遐迩的梅干岭梯田油菜花,在该县家朋乡幸福村。每年三至四月油菜花开的季节,金色花海与绿色群山、徽派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幸福村统一流转梅干岭300亩梯田,租赁给花千田家庭农场种植油菜,并依托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梯田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整体“提升”。通过此举,来解决农户各自种植油菜花导致花期不一致、观赏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

  借力“小田变大田”,绩溪县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让粮田变“良田”。该县长安镇马道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存在产业特色不突出、农业标准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这个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将130余户村民的300余亩土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造提升,并配套生产道路、排灌渠道、水源建设等工程,原来的200多块“巴掌田”被改造成了50块耕作、排灌更方便的“大田”。

  马道村成功引进绩溪袁稻农业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发展高端粮食产业。目前,袁稻农业公司已建成超级杂交水稻产业化中心,拥有高标准生产车间、研发检测分包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等;还对接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联手开展技术创新,生产的“稻稼云社”自主品牌米制品,畅销南京、芜湖、上海等地。

  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各具特色。该县荆州乡下胡家村依托高海拔山区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借助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流转整治后的连片土地100多亩,用来种植“荆州小黄瓜”,实施黄瓜和水稻轮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今年全县计划建成9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涉及板桥头乡、长安镇、家朋乡,总投资约2025万元。全县‘小田变大田’共计完成2000亩,投入相关项目资金850万元。”徐华斌表示,整治后的农田,田块集中连片、土地利用布局得到优化、机械化作业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更便于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开展村企合作,真的是“一改多得”。

  这些“变化”,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眼前一亮。绩溪县趁势引导他们参与“小田变大田”改革,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推动实现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据统计,全县共有70余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以村企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共计3000余亩。瀛洲镇仁里村通过土地流转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带动10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得益于土地流转、就近务工,长安镇马道村约15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胡体红)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65674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