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方向。要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信息无死角、全天候、低成本覆盖,充分运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作业水平。
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聚焦关键农机装备,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探索智能化与农机农艺融合新路径,真正实现“机器换人”,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世纪之问,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粮食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目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除了部分环节还依靠人力完成外,多数粮食生产基本完成了“机器换人”的历史性转变。
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作业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与传统的人工种田相比,农机的应用有利于贯彻科学种田的理念,采用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播种环节的种子浪费、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率,保证粮食有较高的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能够有效抢抓农时,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粮食稳产高产。今年我国粮食能够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的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而获得增产丰收,离不开农机装备的助力。
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洼地”。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1/3以上的耕地在丘陵山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地块小而分散,到处都是“巴掌田”“鸡窝地”,种植结构复杂、品种多,粮食、经济作物的间套作普遍,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短缺,一些地方面临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问题。丘陵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田间道路狭窄、崎岖且不平、道路通过性差,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转运难,有机器用不了,用机器更麻烦。各地要加快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加快适应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制造,全方位提升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挖掘丘陵山区粮食增产潜力。
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方向。我国智慧农业方兴未艾,无人农场、农机小镇在各地四处开花,农机深松作业监测、农业无人机植保、农机无人驾驶、收获产量监测、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等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农民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拿着手机搞田管”。与传统农机相比,智能化农机真正解放了人力,农民足不出户,只需要按下遥控器启动开关,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和植保无人机就可以按照提前设定的作业路线整地、种植、施肥、喷药、收割,可以24小时全程无人自主作业,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农机化正处于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阶段,还面临着智能农机研发滞后、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覆盖、智能化人才短缺等问题。要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信息无死角、全天候、低成本覆盖,充分运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作业水平,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tzl/ymksn/jjrbbd/202212/t20221229_641791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