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宁殿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吴金亮、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赵阳、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翟军海出席,介绍“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基架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宁殿林先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吴金亮先生、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赵阳女士、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翟军海先生,请他们围绕“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基架梁”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宁殿林巡视员介绍情况。
宁殿林: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要年年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陕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省上下坚定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粮食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
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稳面积、提产量、强科技,实现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近年来,全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1270.4万吨,相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5.73万吨,增幅5.46%。
(二)单产水平持续提升。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纪录不断刷新,2021年平均单产281.91公斤,较“十二五”末,净增14.98公斤,增幅5.61%。其中小麦单产由“十二五”末的281.32公斤上升到2021年的296.38公斤,增幅5.35%;玉米单产由“十二五”末的314.4公斤上升到2021年的339.23公斤,增幅7.9%。
(三)科技推动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粮食作物主推技术超10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较“十二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积极探索技术集成、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新路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机农艺加深融合,截至202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1%,农机总动力达到2451万千瓦,较“十二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农机化服务组织达2143个,农机户达到98.8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达到110.1万人,粮食生产已迈入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
(四)种业创新突破发展。以杨凌示范区为重点,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支撑,设立现代种业专项资金,在省域内组建9个商业化联合育种体,支持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近年来培育的小麦品种西农979、西农511在全国累计推广1.5亿亩以上;玉米品种陕单650、陕单636已通过国家审定,在国内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方面取得了突破,深受种业行业好评,发展潜力巨大。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落实“两藏战略”,扎实推进“一稳三提”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一)坚定不移稳面积。“稳”字当头,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面积考核政府、产量考核部门的措施,确保播种面积稳定。202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多年下滑趋势,当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501.5万亩,2021年达到4506.45万亩,2022年预计达到4507万亩,实现了稳中有增。“扩”中增潜,紧盯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水旱交界处,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耕地恢复一年两料种植,连续三年实施夏玉米扩种行动,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面积总量。“整”上发力,针对部分耕地撂荒现象,开展撂荒地综合整治和统筹利用,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导有序恢复耕种。2021年以来,全省已整治撂荒地近300万亩。
(二)多措并举提产能。一是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立足地域特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中实施土地平整,陕北狠抓淤地坝、沟道工程建设,陕南实施“池塘堰”整治,提高基础地力。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96.8万亩。二是狠抓灾害防控。紧盯常发、突发气象灾害,建立应急会商机制,做好预警预报、灾情研判和技术指导,降低灾害损失。以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为重点,构建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效减轻损失。2020年和2021年,在条锈病严重的情况下夏粮连续获得丰收。三是狠抓基础地力提升。年实施农机深松整地300万亩左右,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粮饲轮作等用地养地结合的技术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三)综合施策提单产。一是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充分发挥小麦、玉米等产业技术体系科技优势,选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创新性品种并大力推广。二是推广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紧盯种植群体不足和播种质量不高问题,推广实施玉米增密度“5335”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2021年两项技术合计增产37.89万吨。三是提升机械化水平。重点围绕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的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推进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加快保护性耕作,少耕免耕、 农机深松整地、轮耕轮作、秸秆还田离田、有机肥增施、滴灌喷灌、残膜回收利用等机械装备和技术的应用推广,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四)创新机制提效益。围绕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充分利用土地“三权分置”政策,通过项目引导,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节本增效。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农资经营大户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托管、关键环节托管等服务,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培育出了陕西汇丰源公司、长安长丰公司、富平吉顺祥家庭农场、武功海鋈皇嘉公司、泾阳健维粮食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规模经营主体。
(五)攻坚克难夺丰收。应对去年强秋淋灾害,采取超常规措施抢收抢种;突出晚播弱苗促弱转壮,紧抓返青、拔节、穗期三个关键时期,连续开展了“小麦抗灾强管百日行动”“千名干部包镇进村促春管活动”和穗期“一喷三防全覆盖行动”,累计下派包镇进村干部4805人,晚播弱苗区域累计投入春管资金5742.36万元,晚播小麦浇水面积累计380.62万亩,追肥面积累计451.8万亩;联合省气象局2次实施人工增雨,有力促进了苗情转化。全省1400余万亩小麦,逆转了苗期群体不足、苗情偏弱的被动局面,据国家统计局公告,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657.65万亩,较上年增长0.04%;单产达到287.09公斤,较上年增长1.37%;总产达到475.9万吨,较上年增长1.13%。实现了夏粮大灾之年夺丰收的奋斗目标,也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围绕“双确保”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要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粮食生产稳存量扩增量,实现面积产量“双确保”。
(一)全力以赴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一是确定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狠抓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省级设置4500万亩和1200万吨的基本保障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全省确定30个产粮大县和20个粮食安全保障县,压紧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二是持续开展撂荒地整治。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行政策性约束、引导性补助相结合,持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作用,采取土地流转、代耕代管等方式,确保能种尽种、应种尽种。三是不断调优种植结构。编制作物布局规划,划定粮食安全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发展区,严格控制在永久基本农田上新增果树、苗木等园艺作物;在苹果非优生区占用基本农田的,通过产业引导逐步退果还粮;在苹果优生区域,引导群众发展幼园套种豆类、薯类,稳定粮食面积。
(二)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围绕粮食生产需求,通过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参与、金融支持等方式,建设旱涝保收、耕地地力等级高、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73万亩。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严格管护,坚决禁止非农占用。二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陕北、渭北为重点,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五年行动,推广集雨窖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每年发展旱作节水示范120万亩,提升旱作区粮食生产能力。三是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深入推进机械深松深耕作业、实施秸秆还田、推广配方施肥、发展绿肥种植,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质量。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粮食单产。一是实施良种攻关。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种业企业为重点,组建育种联合体,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创新性品种,发挥品种增产优势。二是推广集成技术。在陕北、渭北和关中,持续加大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集成技术推广力度,将玉米单产提高50公斤;在小麦主产区大力推广宽幅沟播“3335”技术,将小麦单产提高40-50公斤,增加百万吨粮食产量。三是提升装备能力。加大农机研发推广力度,调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先进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省农机发展将实现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农机具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和农机使用效率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
(四)扎实推进大豆扩种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保障,采取专班推进、台账管理、挂图作战的措施,确保大豆扩种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扎实开展试验示范,积极探索利用盐碱地资源,寻求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新途径;在陕南地区重点推广马铃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在延安、榆林两个市积极推广果树幼园套种,示范推广马铃薯-玉米宽幅间作;在渭北地区果树大县推广果园套种,不断探索开辟扩种大豆新渠道。
谢谢大家!
李惠:情况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请开始提问。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提问:您好,我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陕西在种业创新发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请问,下一步,我们在推进种业振兴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吴金亮: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五项行动,全面推进种业振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陕西实际,突出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出台了《陕西省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意见》。我们将全面贯彻《实施意见》,积极开展五大行动,打好、打赢我省种业翻身仗。
一是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用三年时间,完成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利用机制,为种业创新和种质创制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面向北方旱区,紧盯农作物优质专用、高产、抗逆等特性,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攻关,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并以企业为主导, 加强种业人才引进培养
三是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支持引导种业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集中打造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校,开展新品种选育等种业科技创新攻关,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企业组建联盟,采取渠道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立足省内自给,面向全国,形成抱团发展,到2030年力争培育2~3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5个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四是实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行动。按照省级统筹规划、市县主体建设、企业入驻经营的思路,“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0个,建设畜禽育种场5个,水产保种繁育场10个,提升良种供应保障能力。
五是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重点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侵权套牌等违法行为。严格品种管理,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种苗、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品种权交易,搭建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加快成果转化。
李惠:请继续提问。
中国报道杂志提问: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特别是今年夏粮生产,在前期遭受严重秋淋灾害的影响下,仍然获得了丰收,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请问,在抗灾夺丰收工作上,我们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吴金亮: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近四成,夏粮以小麦为主,是我们主要的口粮。今年夏粮丰收实属不易,我们一直在和自然灾害抗争。夏粮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我认为得益于五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夏粮生产工作,先后召开4次省委常委会会议和政府常务会安排研究,先后召开了春季田管和“三夏”工作现场会,分环节部署工作。主要领导6次作出专题批示,7次实地指导,分管领导一线指挥,推动落实。各市县党委政府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一线调研研究部署。
二是得益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省级各部门紧密协作、合力攻坚,发改、财政、水利、供销、气象等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定期研究会商,适时优化措施,有效推动了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三是得益于农业农村部门的措施到位、服务到位。秋播期创新方式采取抗湿抗渍抢播保面积,面对强秋淋带来的播种困难,我们制定《晚播小麦技术意见》《无人机飞播技术意见》,下派工作组一线指导,对机械无法进地的创新性实施无人机飞播,确保了面积稳定。于1月初启动了“冬小麦抗灾强管百日行动”,围绕“越冬期促弱转壮防冻保苗、返青期促蘖增穗壮大群体、拔节期肥水齐攻防寒增穗”,聚焦重点区域,突出关键时段,成立工作专班,强化服务指导,苗情快速转化升级。穗期实施“一喷三防”增粒重,做到了“一喷三防”全覆盖,今年小麦千粒重明显高于常年。
四是得益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引导带动。突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3335”集成技术,带动农户全面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在返青、拔节两个关键期,指导种粮大户率先开展灌水、追肥,带动农户落实促弱转壮措施,有效扭转了早春弱苗面积达的不利局面,搭好了丰收的架子。
五是得益于农资保障及时有效。我们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农资稳价保供要求,逐级成立农资保供专班,建立了周调度、应急保供、流通阻点交办、应急产销对接“四项工作机制”,全力做好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保供工作。
李惠: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提问: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今年“三夏”小麦机械收获成绩超乎预期,农机化为“三夏”提供了机械化硬核力量,请问具体有哪些亮点做法?
赵阳: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三夏”期间,全省投入各类农机具约120万台(套),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2.8万台,小麦机收率达到95.5%,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机收进度较上年同期快20%,监测点机收损失率0.78%,较上年同期降低0.32%。三夏小麦机收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主要亮点做法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应急机制响应迅速。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三夏”抢收指挥部,关中各市成立指挥中心,构建起一套指挥系统、一张调度网络,特别是面对收获期将出现大面积降雨的紧急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分管领导现场督战,24小时调度指挥,各市县农业农村干部包镇驻村,271支应急抢收小分队,送维修服务、送油、送饭、送水到田间地头,上下齐心,昼夜奋战50多小时,成功抢收575.24万亩小麦,确保了丰收到手。
二是协同联动信息畅通。我们同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部门密切配合,在高速路口开设农机转运绿色通道,设立跨区服务接待站,为机手提供核酸检测、登记备案、维修保养等一站式服务。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各村全面开展小麦机收摸排对接1134万亩,推广“嘟嘟”农机等共享平台,确保麦熟有机可用,机到有活可干。
三是服务保障措施得力。采取一封信、一张图、一部热线电话、一市一微信群、一条服务信息、一项优惠政策、一批接待站,机收“七个一”保障措施。全省共公布58部24小时热线电话。组织中石油、中石化和延长石油开设148个“农机加油绿色通道”,提供最高4%的加油优惠服务。联合气象部门每天为机手推送天气预报,帮助机手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全方位保障“三夏”作业顺畅。
四是作业质量稳步提升。制定粮食机收减损实施方案,加大机收减损宣传力度。开展机手田间操作实训5万人次,设立机收减损监测点50个,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同时,指导做好机具检修和保养,加强农机安全检查, “三夏”农机生产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高了作业质量,实现了颗粒归仓。
李惠:再提一个问题。
群众新闻网提问:您好,我是群众新闻网记者。《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已经发布,关于如何实施好规划,确保按期完成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我省有哪些举措?
翟军海: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地”的重要抓手,也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硬任务。“十四五”末,我省要建成高标准农田2194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492万亩。为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我们坚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提升粮食产能这个首要目标,坚持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立足“质量、数量双提升”目标,重点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项目布局。结合粮食规模化生产三年行动方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恢复和新增耕地、发展节水农业有机结合,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区域、有条件的耕地资源潜力大县集中。二是提升质量标准。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用好涉农整合资金、土地出让收入、新增耕地收益,全面提升投资标准,真正实现旱涝保收、稳产增产,力争达到关中两料“吨粮田”,渭北陕北一料750公斤的目标。三是强化项目统筹。统筹安排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绿色高质高效、旱作节水、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做到提升耕地质量、推广高效技术、建设田间设施、完善监测体系“四个同步”,发挥项目叠加效应。四是创新建设模式。按照“省级统筹、国企实施、市县配合”原则,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将部分任务统一打包,由省属国有企业、大中型灌区管理单位统一建设,按照每亩2500元标准,打造高标准示范田。五是拓宽投入渠道。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两项指标”收益分配使用制度,规范收益用途,严格支出方向,明确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取之于项目、用之于项目”的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机制。六是落实考核奖惩。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田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好农业农村部门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奖优罚劣。
李惠: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zcjjd6326/20220715/98078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