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和“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呈现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特点。乡村振兴工作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石之一。未来成都、重庆该如何发挥带动作用,振兴周边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代表、重庆乡村振兴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贵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仍然在农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刘贵忠刻在心中的一句话。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美丽中国宏大蓝图,描绘了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是方向引领,更是行动纲领。我们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严措施,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开创重庆‘三农’工作新局面。”
说到党的二十大后重庆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刘贵忠表示,接下来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
“首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落到实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刘贵忠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不仅要聚焦重点人群,做好精准监测帮扶,更要聚焦全市8.4万易返贫致贫对象,加强常态化监测,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
刘贵忠说,还要聚焦产业、就业促进持续增收。抓住产业、就业两大关键,让脱贫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聚焦重点区域强化帮扶扶持,持续发挥“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矩阵作用,推动4个国家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落地落实,倾斜支持17个市级重点帮扶乡镇、18个原深度贫困乡镇及所在区县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其次,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落到实处,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刘贵忠说:“乡村振兴是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之一。我们将在彰显重庆乡村特色、释放发展活力上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那么,如何发展乡村经济?刘贵忠举例说,可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刘贵忠说,主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要聚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求好不求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深化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融合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治理,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实现‘看得见的乡村’与‘看不见的乡村’有机统一,形成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良性循环,使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最后则是人才。刘贵忠说,要将“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多人才。
刘贵忠也道出关键:“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将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舞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锻造干部队伍,在选优配强上做实功、培训提能上求实效、鼓励激励上谋实招,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抓农业的激情这把火烧旺一点。”
除了干部队伍,乡村还应集聚其他各类人才。刘贵忠表示,重庆将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及管理使用,在本土人才回引、优秀人才下乡、在乡人才培育上下功夫,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依靠农民力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加强带动作用,加速实现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一区”带“两群”发展格局明显的重庆,该如何利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点,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仍然在农村。”刘贵忠说,接下来,一是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二是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刘贵忠的思路,重庆首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重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最后,则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向脱贫地区聚焦,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目前来看,重庆“两群地区”已经成为重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
“我们坚持帮扶与协同并举,不断推动‘一区两群’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刘贵忠介绍了重庆如何带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目前,重庆将38个涉农区县分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别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各区县明确一批重点帮扶乡镇、村,分级推进。同时还建立了“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主城都市区21个区分别对口帮扶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17个区县,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此外,如上文所提,重庆还聚焦重点区域强化帮扶扶持。
“重庆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20多位市领导挂帅,整合17个市级帮扶集团,选派17个驻乡工作队和18个产业指导组,聚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刘贵忠说,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及2位分管负责人分别联系城口、巫溪、酉阳、彭水等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落实国家对重点帮扶县政策的基础上,对4县实行“一县一策”,“一对一”研究细化制定专项政策,从财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4县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
成渝两地乡村将如何协同实现现代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框架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而成渝两地在农村工作方面显示出一些相似特性,例如类似重庆“一区”带“两群”发展特征显著,四川也有大量农村,“一干多支”中“多支”农村占比大。
“因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质上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样一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而且是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莫远明说,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推进区域协同、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而乡村振兴为推进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川渝两地区域协同主体在区县。重庆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双重战略加持,可增强各区县发展的均衡性,促进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刘贵忠也透露,推进“双城乡村振兴”,有利于整合资源、释放活力、放大优势。“我们将主动对接、主动融入。”
刘贵忠介绍,接下来,在产业方面,两地将把粮油、生猪、蔬菜、中药材、柑橘、柠檬、泡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选为重点,在产业共生、品牌共兴上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共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还将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推动两地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互补互认,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双向交流,相互促进、共谋发展。
他表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两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两地将联动,在就业、消费、产业、健康、教育等方面合作,强化对周边脱贫区县的引领带动,巩固好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共同守住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10/t20221026_112285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