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县(区)植物保护站(局):
为确保我省粮食、油料生产安全,确保小麦油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2023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小麦、油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因此,省站制定了2023年湖北省小麦、油菜病虫防控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1. 2023年湖北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2. 2023年湖北省油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2年9月28日
附件1
2023年湖北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抓好我省2023年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工作,根据我省常年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特点,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麦病虫防控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科技支撑,绿色防控的原则,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作物健身栽培为基础,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入手,组装及配套使用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为重点,辅以科学化学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小麦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确保我省小麦稳产丰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全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以上;小麦药剂拌种面积总体90%以上,其中小麦条锈病越冬菌源区、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重发区,坚决杜绝“白籽下种”;春病冬防,加强秋冬季病虫防控,秋苗防治处置率达到100%;春季重大病虫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达90%以上,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三、防控重点
防控的主攻对象分别是:鄂北地区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红蜘蛛,茎基腐病、全蚀病为重点,同时兼顾根腐病、孢囊线虫病、地下害虫和粘虫;江汉平原地区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红蜘蛛为重点,同时兼顾根部病害、地下害虫和粘虫;鄂东、鄂东南、鄂东北以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红蜘蛛等为重点,兼顾条锈病、根部病害以及地下害虫和粘虫。
四、关键防治技术
(一)种植抗(耐)病品种。鄂西北旱地麦区,尽量选用抗(耐)条锈病品种,如鄂麦DH16、鄂麦006、鄂麦572、扶麦368、华麦1168、鄂麦18号、鄂麦580、鄂麦596、襄麦25、襄麦35、襄麦55、鄂麦170、郑麦9023、西农979、小偃6号、偃丰21等属抗(耐)条锈病和赤霉病品种,适合鄂西北地区条锈病常发区种植;太空6号、中育6号、新麦11等品种对孢囊线虫病具一定抗(耐)性,适合鄂西北局部地方孢囊线虫病常年早发重发区域种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鄂东北稻茬麦区是赤霉病常年重发区,尽量选用抗(耐)赤霉病品种,如鄂麦DH16,扬麦24、扬麦33、扬麦17、鄂麦572、鄂麦006、襄麦55、华麦1168和扶麦368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后期条锈病、赤霉病流行风险。
(二)农业防控措施。农业防控措施是控制或减轻小麦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一是合理轮作。采用栽培作物合理轮作换茬,切断有害生物的食物或寄主供应链,抑制有害生物数量积累。采取禾本科作物与其他作物换茬轮作,如小麦与油菜、豌豆、蚕豆、紫云英等作物轮作,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根部病害等的发生;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推行精细整地,平衡施肥,合理增施磷、钾肥,适墒适期适量播种。由于今年旱情严重,各地需要抢墒或造墒播种,播后及时机械开好厢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配套,排灌通畅,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同时,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减少初始侵染菌源;纹枯病重发区应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清沟理墒。此外,孢囊线虫重发区,应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两次镇压措施;三是积极推广生态调控措施。在小麦主产区积极推广生态调控的措施控制小麦虫害,如选择小麦与玉米、大豆、西瓜、蛇床子等作物套种,给天敌提供过渡的栖息环境,提高天敌种群数量,从而提高自然天敌控制害虫的能力。
(三)秋播药剂拌种技术。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土传种传病害重发区推行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硅噻菌胺、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等,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以及黑穗病等,其中多粘芽孢杆菌也能增强植株抗赤霉病的能力。地下害虫重发区推行选用吡虫啉、噻虫嗪、丁硫克百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拌种或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复配进行包衣或拌种,复配时有效成分应与单剂剂量大致相同。也可直接选用复配制剂如戊唑·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等拌种或包衣。有条件地区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可选用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拌种。拌种包衣时可添加芸苔素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抗逆性和抗(耐)病虫害的能力。
鄂西北旱地以防控小麦条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小麦蚜虫等为主,同时兼治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等,拌种推行选用戊唑醇(或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咯菌腈(或硅噻菌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江汉平原等稻茬麦区以防控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麦蚜为主,同时兼顾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等。拌种推行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拌种或包衣时可增加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
(四)秋冬病虫防治技术。重点监控小麦条锈病,尤其鄂西北麦区是小麦条锈病冬繁麦区。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对病点2米区域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周围20米区域喷药防治。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发现一片,防治一面”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条锈病发病中心。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当发病中心扩大或增多时,选用戊唑醇、三唑酮、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秋冬季小麦纹枯病以及时清沟理墒、化除田间杂草等措施减轻其发生程度为主;麦红蜘蛛当平均每33厘米单行长达200头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可选择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辛硫磷等药剂防治。
(五)春季统防统治技术。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麦红蜘蛛平均每33厘米单行长达200头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多抗霉素、井冈·氟环唑等药剂对植株中下部均匀喷雾防治;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或白粉病病茎率15%—20%或病叶率达到5%—10%时,选择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药剂及时大面积统防统治。重病田隔7—10天再防治1次;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d以上,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主动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实施一喷多防,预防小麦赤霉病,同时兼治其他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到齐穗期。施药后6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持续阴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d后抢晴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轻的年份,尤其鄂西北岗地麦区,可选择多粘类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呻嗪霉素、四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一次;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中等的年份,可选择多粘类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呻嗪霉素、四霉素等药剂防治二次;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偏重的年份,可选择有兼治作用的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防治一次,隔5-7d,再防治一次,防治药剂可选择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井冈·戊唑醇、井冈·叶菌唑等。当蚜虫与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百株蚜虫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加相应药剂一起喷雾防治,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或植物源农药,重发时再选择高效低风险农药如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
防治推行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选用先进的植保机械防控,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低空无人植保机等。
(六)物免疫诱抗技术。推行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分别选用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叶面进行喷施,能增强植株的抗病和抗逆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七)其他病虫防治技术。粘虫、地下害虫等其他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区域,可选择相应的高效低风险农药防治。如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等。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植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将病虫防控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加大病虫绿色防控投入,并用好中央救灾资金,统一购买绿色防控物资,积极做好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的示范带动作用。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相关行动,及时传达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小麦病虫绿色防控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服务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并根据拌种以及秋冬季、春季防控工作的需要,组织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或合作社、农药经销商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准备相应药剂、拌种设备和先进的统防植保器械。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在秋播和春季防控的关键时期,组派技术力量深入生产一线,培训指导专业服务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人员,举办田间培训班,面对面指导农民开展药剂拌种和秋冬季、春季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工作,确保各项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落实到位。
(三)强化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控的基础。各级植保机构要全面分析本地区土传、种传、气传病虫发生情况,确定秋播拌种防控重点对象,指导农民科学拌种。在整个生育期,在加强系统监测的同时,加强大面积普查力度,及时准确掌握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发生情况,科学发布病虫预报,科学指导小麦病虫绿色防控行动。
(四)强化示范带动。进一步加大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农企合作、项目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积极采取农业防控措施,全面开展秋播药剂拌种,实行苗期病虫综合治理、关键时期科学选用高效低风险农药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通过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带动各地大面积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抖音、微信、QQ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和绿色防控技术,积极宣传防控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防控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病虫信息报送,及时做好防控信息的上传下达,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推动小麦病虫绿色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件2
2023年湖北省油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抓好我省2023年油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工作,根据我省常年油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分区治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各类防控措施,突出油菜主要病虫害,抓住防治关键时期施药防治,大力推广应用无人机等高效施药器械进行统防统治。
二、工作目标
油菜病虫防控的主攻对象是: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根肿病、蚜虫、小菜蛾等。全省油菜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要求达到52%以上,防治达标的主攻对象的防控处置率总体达到90%以上,常发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重发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2%以下。
三、关键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 选种优良品种。选种耐密、高产、抗倒、抗病的优质高效的油菜品种,如中油杂19、华油杂62、华油杂28、大地199、中双11、阳光50、中油28等。根肿病重的地方可选种华油杂62R、华双5R、华双5R、圣光165R等。
2. 实行轮作。条件适宜地区建议广泛实行水旱轮作,利用稻田淹水促进菌核腐烂,可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同时减少根肿病、霜霉病的菌源量,减轻油菜病害的发生程度。
3. 加强田间管理。菌核病常发区要深耕深翻,将菌核深埋土内,抑制其萌发;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做到雨住沟干,不留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耐)病能力;分次清除老黄脚叶和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根肿病重发区可使用石灰氮(氰氨化钙)提高土壤pH值;移栽前检测幼苗是否带毒,确保无病苗移栽;可通过深沟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可适当推迟冬油菜播种期,避开易感染环境。
(二)土壤种子处理。
1. 土壤处理。菌核病常发区结合深翻播种和施肥,选用盾壳霉、木霉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根肿病常发区对于育苗移栽油菜,应采取苗床消毒措施,移栽后选用合适药剂浇苗定根。其处理药剂参照其他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药剂(如氰霜唑、氟啶胺),也可选用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2. 种子处理。对于直播油菜,针对防控对象选用合适种衣剂对油菜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减少发病率。包衣或拌种可选用生物农药多粘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病害,或化学农药噻虫嗪防治蚜虫。包衣或拌种时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
(三)适时药剂防治。
1. 油菜菌核病。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花瓣带菌率高,有利于菌核病发生,要适时使用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控。发生初期,即始花期开始施用,采用盾壳霉、木霉菌等生物农药防治,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盛花期,选用化学农药防治,阻断花瓣接触侵染。可选用腐霉利、氟唑菌酰羟胺、菌核净、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多菌灵等药剂适时防控。
2. 霜霉病。从苗期病株率达20%,或抽薹至初花期病株率达10%时开始喷药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喷药时注意叶片两侧均匀喷雾,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防控药剂可选用乙蒜素、三乙磷酸铝、苦参碱、丙森锌、代森铵、百菌清、丙硫唑等。
3. 病毒病和蚜虫。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控制蚜虫数量,早期即油菜苗期,有翅蚜迁入量较大,可用黄板诱杀。后期蚜虫发生达标时,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噻虫嗪、噻虫胺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能较好的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4. 小菜蛾。一是可使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二是可选用昆虫信息素诱杀。三是中等以下发生时可选用苏云金杆菌、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短稳杆菌、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发生重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防治。化学农药使用时,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
(四)实施统防统治。在油菜病虫防控的关键时期,利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率,减轻油菜菌核病、霜霉病、蚜虫等病虫的危害。
注意花期施药对授粉蜜蜂的不良影响。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科学施用农药,促进油菜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植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将病虫防控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加大病虫绿色防控投入,并用好中央救灾资金,统一购买绿色防控物资,积极做好油菜病虫绿色防控的示范带动作用。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等相关行动,及时传达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全面推动油菜病虫绿色防控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做好病虫绿色防控的基础。各级植保机构要全面分析油菜病虫发生情况,确定重点防控对象,指导农民科学绿色防控。在系统监测的同时,加强大面积普查工作,准确、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分布情况,及时发布油菜病虫预报,科学指导油菜病虫绿色防控行动。
(三)强化示范带动。深入开展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农企合作等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应用油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油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抖音、微信、QQ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油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积极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绿色防控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病虫发生防控信息报送,有利于上级部门及时掌握防控动态,为领导当好参谋,有利于领导正确指挥油菜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zbzh/202210/t20221009_433598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