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湖北日报报道:砥砺奋进 再奏一曲“湖广熟 天下足”

发布时间:2022-10-27     来源: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龙虾抢鲜。

  蔬菜丰收。(廖显蓉摄)

  葡萄满枝。(刘建平摄)

  柑橘热销。

  稻谷飘香。

  金色的稻田与公路、民居交织在一起,如一幅油画在广袤大地上铺展开来。(章磊摄)

  

  广袤沃野,舒展丰收的画卷;美丽乡村,述说振兴的故事。

  湖北,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以占全国3.9%的耕地资源,生产了占全国4.2%的粮食、6%的生猪、9%的油料、12%的茶叶;以占全国10.4%的淡水养殖面积,生产了占全国15%的淡水产品。

  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4923.06亿元,较2012年增加2074.29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59元,较2012年增加10407.29元;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5%,10年间分别提高8个和13.5个百分点……

  十年阔步前行,荆楚“丰”光无限,递增的数据正是我省农业农村事业发展壮大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写实与呈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部署,突出攻脱贫、保供给、促振兴,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稳住“基本盘”,筑牢“压舱石”,守住“战略后院”,生动诠释了“湖广熟,天下足”。

  粮食生产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稻田涌金浪,铁牛竞逐忙。10月8日,在襄阳市襄州区水稻主产区龙王镇,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作业,沉甸甸的稻穗顺势“钻”入收割机。“之前干旱,心一直悬着,现在终于踏实了。”白集村一组村民陈国旺对粮食收成十分满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守稳“米袋子”,每一粒成熟的谷物都来之不易——

  十年来,我省持续抓粮稳粮,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坚决做到两个“不折不扣”:不折不扣落实惠农支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生产任务,确保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284万亩以上,占全省58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72.8%;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打赢病害防治、虫口夺粮、机收减损等多场硬仗。连续9年,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今年,夏粮夏油再获丰收,早稻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农业农村部两次发文通报表扬。面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我省抢前抓早、主动应战。眼下,秋粮收获进入冲刺阶段,有望实现“十连丰”。

  端稳“菜篮子”,每一天的餐桌都力争丰盛鲜美——

  我省树立大食物观,主动扛起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重要职责。积极应对“猪周期”风险,出台稳定生猪系列政策措施,生猪恢复到常年水平,2021年出栏生猪4115万头,同比增加56.4%。实施渔业健康养殖行动,淡水鱼产量达到483.2万吨、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水生、高山、大棚等特色蔬菜产业发展,2021年蔬菜播种面积1975.3万亩、产量4299.8万吨,全年净调出蔬菜700万吨以上。面对旱情,全省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量足价稳。

  满足“好日子”,每一份期许都是前行的动力——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我省坚持把品种做优、品质做高、品牌做强,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8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位;畜禽规模养殖2.4万家,规模化率57.4%;全省设施渔业规模达到462万立方米,名优鱼养殖占比达到42%;积极推动高油酸菜籽油、富硒农产品发展,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7.5%以上。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我省不仅端牢了6100万人的饭碗,更彰显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湖北担当。

  两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1家

  9月26日,在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官庄村,夷陵红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7.0级柑橘光电无损分级生产线正式投产。据悉,该生产线采用视觉检测技术、光电无损检测技术,对柑橘的色泽、大小、糖度、水分等进行标准化分选,每小时生产能力达到20吨。

  宜昌被称为世界柑橘种质资源库,是全国地市州最大的温州蜜柑生产基地和橘瓣罐头加工基地。搭乘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快车,宜昌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峡蜜橘产业集群等多个项目,打造宜昌蜜桔特色优势区,促进柑橘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2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农业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的决策部署,打造茶叶、优质稻米、菜籽油、现代种业、小龙虾、柑橘、蔬菜(食用菌、莲、魔芋)、中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落实“链长制”。

  挂挡起步“踩油门”,奋力跑出“加速度”。来看成绩单——

  壮龙头,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省级龙头企业增加371家,达到123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20家,达到82家,均创历史纪录。新增销售收入过100亿元龙头企业3家,达到4家。新增农业类“金种子”企业17家,达到25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增长12.2%。

  强产业,创建三峡蜜橘、潜江龙虾、武陵山区名优茶、鄂西北香菇、江汉平原“双低”油菜、禽蛋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带来“诗和远方”,2021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450亿元。

  招大商,坚持把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作为“一把手”工程,瞄准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系列活动。2021年,全省农业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金额2064亿元,同比增长62.8%,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签约农业项目568个,签约金额2188.94亿元。

  聚要素,持续加强“政银企”对接,省级龙头企业贷款余额455.93亿元,比去年增加203.59亿元、增幅80.68%。出台支持农产品出口15条措施。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10%专项用于乡村产业用地需求。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全省发展壮大15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104万农户抱团发展,生产总成本降低1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并实现二次共享收益;28万亩高油酸菜籽平均收购价每斤高出普通产品1元钱;800万亩虾稻共作模式,每亩平均增收3000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7元、增速8.5%,增速排名全国第二、中部第一。

  “湖北味道”飘香海内外

  在刻不容缓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赛道上,我省牢牢抓住品牌建设的“纲”,始终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朋友圈”,农产品飘香海内外。

  创新发展模式,重塑品牌矩阵。针对农产品产量多、品牌杂、影响力小的短板,我省明确“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发展思路,即重点培育2个省级核心大品牌(潜江龙虾、蕲艾)、2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00个企业产品品牌,推动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势品牌。推动品牌整合,茶产业从350多个品牌整合为7大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715亿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成功将潜江市(潜江龙虾)、宜昌市(宜昌蜜桔)、随州市(随州香菇)、赤壁市(赤壁青砖茶)等15地申报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举办展会节庆,强化品牌营销。我省连续18年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高质量举办首届湖北农业博览会,开展“湖北名优茶·健康沿海行(边疆行)”活动,以会为媒、以展促销。今年8月6日,湖北优质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宣传推介、产销对接,现场达成采购协议2.5亿元。8月26日,一列满载50个货柜、1000吨湖北茶的专列驶向俄罗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推进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基础。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年均示范推广水稻、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技术500万亩,创建精品果园、生态茶园、道地药园示范样板点39个、25.6万亩,建设13个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健全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形成一整套品牌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从做产品、扩规模到做品质、强品牌,潜江龙虾“蹦”得更欢。小龙虾养殖,虾稻共作,双轮驱动,双份丰收;小龙虾加工,华山科技成功从虾壳中提炼出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壳寡糖等产品,大大提高附加值;小龙虾物流,“虾谷物流”实现全国“城城通”,年均配送达20万吨;小龙虾市场,潜江龙虾轻餐厅、直营连锁店加快布局,潜江龙虾成“网红菜”;小龙虾出口,连续16年领跑全国,产品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到288.9亿元。

  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效期“二品一标”企业1263家、产品282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195个,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三。“健康是个宝、湖北产品好”的宣传语亮相央视,消费者耳熟能详。与此同时,湖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效益持续提升。今年1—8月,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20.60亿美元,同比增长28.9%,排名全国第七、中部六省第一,出口目的地有143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作为农业大省、科教大省,湖北始终把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选择,运用科技塑造发展新优势,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搭建大平台,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和湖北战略需求,我省加快建设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洪山实验室、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人才、产业、资金聚集。

  组建大团队,推进瓶颈技术由单点突破向集成创新转变。全省组建9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搭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筛选新品种(系)21个,建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15项(套)。深入实施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黄鳝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福白菊绿色防控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生根。

  谋划大项目,加强农业重点领域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布局。我省明确农业核心算法、南方籼稻、耕地肥力恢复等9个优势领域和水生蔬菜等11个湖北特色领域,建立79个项目储备库。大力推进油菜科技革命和大豆自强行动,实现大豆生产节本增效。

  以“湖北所能”解“国家所需”,以“湖北所长”引领核心攻关方向。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发现关键基因,可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提高10%左右;傅廷栋院士团队研发出抗根肿病油菜、板蓝根型油菜,引领油菜育种新方向;中油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高产、高油、优质、耐密型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单产突破213.11公斤,含油量达50.38%;省农科院梅书棋团队研发的“硒都黑猪”新品种,实现我省生猪国审品种“从0到1”的突破;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研发的低镉吸附水稻新品系,为受污染耕地利用提供了科学路径……

  科技成果“种”进田野,田野“长”出新希望。

  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创建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样板769个,集中示范面积339万亩,辐射带动1766万亩,实现节本和提质增效38亿元。科技成果“纸变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武汉)选育的8个优质大豆新品种组合经营权以3000万元价格转让。省农科院研发的“死亡谷芽孢杆菌”系列科技成果以5000万元高价成功转化。科技兴农成创业热土,“农村人才倍增计划”稳步推进,“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大展拳脚……

  风雨砥砺,见证现代农业发展的变迁;春华秋实,结满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我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基地,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三农”力量!

  策划: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10/t20221021_436097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