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投资 > 正文

微山县:“微换装”行动探索湖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10-27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济宁市微山县充分利用湖区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微换装”行动,通过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统筹“清违治乱”与“功能补缺提优”等手段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探索建立了一条生态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一、科学规划,释放乡村公共空间利用潜能。坚持空间治理与空间功能完善同步考量、同步推进,在深化治理中不断提升乡村公共配套水平。一是坚持权属清晰。理清“公”“私”边界,摸清资产底数,对公共资产资源做到应清尽清、应收尽收,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形成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农村公共空间管理运行规范,实现了集体资源最大化利用。二是坚持市场路线。整合可开发利用的公共空间资源以及村民闲置资金、房屋、土地等,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调配、运营,合作社可为村民提供资金互助,村民从中获得分红,实现农户和村集体的双赢、共富。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引导群众全过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规划环节,组织群众议事,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意愿,保障群众参与决策;在建设环节,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农村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在管护环节,推行“门前三包”、受益群众主动认领管护任务等自管方式,让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角。

  二、分类指导,打造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样本。按照功能用途将辖区乡村公共空间划分为观赏型、生产型、设施型、游览型四种用途,分类指导、分类治理。一是“化零为整”,打造综合型“四小园”。以整治村民房前屋后零散闲置土地为主,利用整理出的空闲地开辟“微田园”,建设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村民可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菜、种果树,既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又有效提升村内环境。截至目前,全县已整理空闲地3500多处,建成“四小园”2800多个。二是“聚少成多”,发展生产型新农业。以整治残垣断壁、闲置宅基地、连片空闲地为主,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栽植绿化苗木、修建民宿、发展设施农业等。既妥善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还有效吸纳村内脱贫群众就近就业。全县利用闲置空间改造民宿100多间,栽植绿化苗木30多万株,修建养殖场20余处。三是“变废为宝”,建设设施型公用场所。以整治村内主次道路两侧“四荒地”为主,利用拆除残垣断壁形成的废旧砖瓦、群众门旁堆放的旧物杂物,修建文化广场、红白理事会、停车场、晾晒场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休闲场所、公共服务设施,创造性地实现了物尽其用。目前已修缮文化广场、停车场、晾晒场210余处。四是“盘活资源”,打造游览型文旅项目。以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为主,在微山湖东堤沿线开发多个旅游项目,形成长约90公里、涉及10个乡镇的“风景示范带”,带动了湖东堤沿岸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三、长效管护,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坚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提升乡村凝聚力和群众归属感,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回归打下群众基础和生态基础。一是实施四级联动管理。完善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四级网格化包保体系。建立针对性奖惩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形成目标清晰、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的良好工作导向。二是开展典型示范引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挖掘村级典型案例,在全县范围内总结推广一批实用有效的“土办法”,通过以点带面、标杆引领,推动全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台阶。三是注重短期长效结合。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协调机制,细化镇村责任,坚持建管养并重。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以拆违拆旧、治杂治乱为主,集中攻克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让百姓感受到变化。注重微山红色文化、渔家文化等元素的植入,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保留文化脉络,打造风格各异的农村风貌。四是创新“信用+”治理模式。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改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明确把志愿服务、门前“三包”等列为村民信用监管重点事项,通过信用积分管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营造“知信、守信、用信”文明乡风。(微山县乡村振兴局)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tzl/rdzt/xczx/202210/t20221011_40931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