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成果】
莒县是山东省产粮大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创新“系统化谋划、市场化运作、智慧化管理、精品化打造、社会化服务”五化模式,成功蹚出一条闭环式全链条高标准农田“建管用”新路子。目前,全县累计投资11.9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3.28万亩,在日照市对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2020年代表日照市参加省级验收,获全省综合评价第一名,奖励资金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做法在农业农村部对省考核中予以加分。莒县经验做法在全省乡村振兴推进会上印发推广。莒县“为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项目建设”作为日照市的先进做法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6月24日《关于对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市给予表扬的通知》(鲁农建字〔2022〕24号)通报表扬。
【创新做法】
一、坚持系统化谋划,聚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在全省率先编制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规划,系统布局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振兴衔接区、土地整理全域治理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区。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规划会商,全面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项目最优、合作共赢。三是强化要素集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施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综合施策、连片开发”治理方式,大力推动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等资源要素集成,全面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二、坚持市场化运作,聚力破解资金难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注重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是创新“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模式。把高标准农田区域中的土地整治部分,交由社会资本实施,用指标交易收入弥补土地整治成本。2019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103万元,其中社会资金3181万元,占总投资的44.8%。项目完成后,新增1116.75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场调剂净收益约7989万元,每亩地增加投资142元。二是采取就近管护模式。以项目区乡镇(街道)、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契机,就近成立高标准农田灌溉服务队428个,吸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种粮大户134家,发动村民制定用水公约,与用水户签定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职责义务以及水费结算方式,有效节省费用开支。三是明确管护资金来源。在从高标田水费收入中按20%提取管护资金,巡查员工资由各级财政资金统筹发放的同时,明确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新增耕地土地调剂收益上落实管护维修资金,确保管护、维修资金到位。
三、坚持智慧化管理,聚力提升智能水平。一是科学布局智能设施。开发“莒县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塘坝预警系统”,实现市、县管理员和乡镇项目监理人员三级网络管理。在项目区内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布局耕地质量和墒情监测站,建立涵盖气象、土壤、墒情、农产品溯源等在内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农情远程智能诊断信息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图形化分析;在项目区内对新建塘坝预警监测站19处,可实现远程对来往人群的有效检测、跟踪与报警提醒,全面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二是准确掌握工程进度。三级管理人员可线上实时了解项目实施推进情况,查看当前进度排名和考核排名。三是优化资金使用监管。实时留存资金往来记录,监管资金流转用途,提升资金监管效能。同时,还可对未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进行预警提示,有效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精品化打造,聚力建设示范项目。立足整县推进规划方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打造优质示范项目。一是突出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创新核心区、综合化,丘陵区、提升化,低山区、智慧化的“三区三化”建设。核心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丘陵区重点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力争项目区农田质量提高0.3个等级。低山区重点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区,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措施,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示范推广。二是坚持精细管护。创新“大标段”管理模式,并在电力工程方面采用建管一体模式,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解决了建后运维不到位、电损电费高问题。同时,建立工程管护机制,确保项目建成市级验收合格后,1个月内移交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三是严格项目验收。成立由县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验收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从市级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团队,严格按照市级标准,实现县级验收全覆盖。针对验收存在问题,建立“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的整改监管机制,有效确保市级验收优秀率。2019年至2020年,高标田建设优秀率达到91.6%。四是做好全程监督。严把材料质量关,对项目建设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实行考察打分入库制。严把跟踪审计关,全面做好隐蔽工程施工、审计,单项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严把群众监督关,除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度把关外,从项目区推选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群众威信高的高标田质量义务监督员152名,统一培训上岗开展监督。严把资金安全关,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人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有效避免了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确保专项资金用在高标田建设上。
五、坚持社会化服务,聚力提高良田效益。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省级试点,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托管+两端服务”粮食全链条生产模式,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一是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外引内孵的方式,引进金丰公社、丰信农业等知名服务主体,对项目所在乡镇街道重点培育2—3家本土优秀服务主体,其中莒县鑫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强,合作社理事长吕振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莒县明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示范社。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规模化服务。依托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合作社”等形式,推出“菜单式”服务。三是全面推动全链条生产。主动延伸前后两端服务。在生产前端,采取“种子、农资、技术、互联网、粮食加工销售+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加强合作。莒县兴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史丹利化肥有限公司合作,减少中间环节,农户每袋化肥可节约40—50元。引进山东种业集团,参与小麦良种统一供种。2021年,统一供种销售小麦种130万公斤。在生产后端,大力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者回收利用,对畜禽粪便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取得成效】
一是稳定了粮食生产。闭环式全链条高标准农田“建管用”新路子,提升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意愿,化肥、机械作业成本每亩降低60-70元,平均亩增产粮食8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150元左右。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85万亩左右、总产40万吨左右。
二是提高了科技种田水平。加快了农业良种、良法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9%。
三是推动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目前,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40家,纳入县级以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管理23家,年服务面积近70万亩,惠及农户9万余户,占服务农户总数的94.24%,其中实施小麦生产托管面积12万亩,惠及农户2.7万余户,亩均增收150元左右。推广高油酸花生种植,惠及农户6000余户,亩均增产50公斤、增收320元。
四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2021年,全县秸秆还田38万亩,秸秆回收综合利用约10万吨,推广施用粪肥4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包装废弃物进一步下降,面源污染有效降低,农村“三大堆”明显减少,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莒县农业农村局)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dfdt/202210/t20221026_41126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