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农强音的回响——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听到的

发布时间:2022-10-26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上,媒体的第一个问题聚焦全面小康、减贫奇迹;首场“党代表通道”,“土豆院士”朱有勇第一个走上来,讲述西南边陲乡村新变;第一场记者招待会,记者首问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五场集体采访,场场问三农成就、谈乡村振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二十大新闻中心,三农声声入耳、句句响亮。细细听来山有语,回荡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爱农为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视察河南,必访农户、必看农业、必讲粮食。”河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这句话的背后,是2014年3月总书记在兰考与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时所叮嘱的“兰考是粮食主产县,首先要做好耕地这篇文章”;是同年4月总书记在尉氏县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时“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是2019年9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中原粮仓”所强调的“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是2021年5月总书记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时所指出的“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从中原大地到东北平原,从鱼米之乡到南繁硅谷,对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谆谆叮嘱、层层部署,提出新粮食安全观,确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努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在接受集体采访时,吉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介绍,7月22日已被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为何是这一天?

  在2020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梨树县考察,在绿浪滚滚的玉米地,他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在总书记心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所以“农田就是农田”,耕地数量红线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所以“农田必须是良田”,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也要越来越肥沃!

  “他的试验田就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榜样就在眼前。”在第二场“党代表通道”上,海南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规划发展部负责人杨新泉代表所说的“他”,就是袁隆平。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高温来到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他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听袁隆平老先生讲稻谷、讲育种。今年4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南繁基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他勉励种业科研人员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勇攀农业科技高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一粒小种子,深深地牵着大国领袖的心!

  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引用总书记的话:“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诚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前进征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叮嘱“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特别是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须臾不能忘记总书记所强调的“粮食安全这根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构建起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十大开幕前的首场“党代表通道”上,电视剧《山海情》中农业专家的原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介绍,菌草技术让闽宁镇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被当地农民称作“幸福草”。二十大闭幕后的第二场“党代表通道”上,宁夏银川公交车驾驶员杨彦锋说:“我的家乡有个闽宁镇,2019年镇里通上了公交车,第一辆公交车是我开过去的!”

  两场通道,提及同一个地名——闽宁,掀开一卷堪称人间奇迹的减贫史。1997年,在贺兰山下的一片干沙滩上,来宁夏开展扶贫调研的习近平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这里。他说:“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他给这里命名“闽宁村”,一直牵挂着这里的贫困群众。

  “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2021年11月,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在讲到向全世界推广菌草时,忆起了20多年前他让林占熺把菌草技术带到宁夏的一段往事。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闽宁协作对口帮扶为“苦瘠甲天下”的宁夏打开了一扇窗。

  2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四赴宁夏看扶贫。2020年6月,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总书记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移民搬迁户刘克瑞家,看院落、客厅、卧室、厨房和牛棚,问就业、收入、看病和社保。得知刘克瑞家早已脱贫,总书记说“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如今三湘大地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称之为新的‘山乡巨变’。”接受集体采访时,湖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借用当代作家周立波的一本小说名,介绍湖南脱贫攻坚成就。

  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扶贫工作机制为之一新。如今,十八洞村作为中国精准扶贫样板,写入《中国共产党简史》。

  “党代表通道”上,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带来了最新的好消息,“我到北京来之前,我们的1000亩猕猴桃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仅这一项估计会给我们村人均带来1200元。”十八洞村的新目标是乡村振兴,把产业发展好,把村庄建设好,让十八洞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心有翼,梦无垠!如总书记在202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所阐明的那样:“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踏上赶考路上新一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山长水阔,不辞其远。我们必须沿着总书记指明的道路,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勇毅踏新程,书写新答卷,把乡村发展好、建设好、治理好,让亿万农民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接受集体采访时,贵州代表团发言人引用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遵义花茂村同村民们围坐交谈时说的。

  总书记的心中,尽是百姓,“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总书记的心中,满是乡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澜沧县驻村科技特派员朱有勇,正在做着把农民“扶一把”的工作。他60岁时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员,如今继续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这位“土豆院士”的新成果是让水稻上山种在旱田里,让蒿枝坝村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水稻上山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实践”,朱有勇说,他牢牢记得总书记的嘱托——“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这十年,我真正是梦想成真。”“党代表通道”上,江西峡江县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回忆过去十年,不胜感慨。石玉莲挑着“金扁担”种粮致富,又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富。

  农民问题,核心在收入。总书记当过农民,农民情结深,十分清楚农民心中对富裕的渴望。他说“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说“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儿干、有钱赚”“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

  在“党代表通道”上,浙江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说:“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下姜村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的示范村。”2003年4月24日是总书记第一次到下姜村的时间,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每一次到下姜村,都会到田间地头看看生产情况,到老百姓家里拉拉家常,为下姜村指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子。2021年,下姜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959元,已是2003年的14倍。

  姜丽娟说:“下姜村老百姓有一个习惯,他们每天都会收看《新闻联播》,其实就是为了看一看总书记,听一听总书记的声音。”

  下姜村民想念总书记的声音,是因为这个声音一直在他们心里回响……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210/t20221024_86061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