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大棚内,油菜、芹菜、辣椒满眼青翠;室外大田里,白菜、大葱、鲜食玉米正值采收;田间地头,新鲜采摘的蔬果,正在分拣装箱,即将走上市民餐桌。金秋,京郊农业生产处处是繁忙景象。
走进顺义区李遂镇后营村地源遂航基地的蔬菜种植大棚里,小白菜、番茄等新鲜蔬菜整齐地生长在田畦中。室外的露天菜田里,大白菜和大葱也已成熟,开始陆续采收,预计可收获50万斤大葱、70万斤白菜。40余位工人正在田间忙得热火朝天。
“棚里种植的蔬菜可以实现常年不间断供应。”北京地源遂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鹏说,部分蔬果阶段性供应。据介绍,在基地各类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从选种到生产全程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每位农业生产工人依据生产操作规程,管理单一品种的蔬菜生产。
因为口感上的优势,市民对本地菜的消费热情始终不减。北京蔬菜产业有着“小生产大市场”的特点,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安全优质的现代化蔬菜产业,科技力量的加持不可或缺。
在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天安农业设施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采收小番茄。通过随处可见的传感器,棚内和土壤的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数据实时汇总至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环境信息,系统会及时发出指令,调整风口、棉被、灌溉等设施,保障适应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
工人采收的小番茄装入大号的泡沫箱后,中午之前会抵达一街之隔的西区车间冷库,预冷降温后,下午,这些刚刚采收的小番茄就会再一次在全冷链环境下进行分拣、加工、包装,于凌晨前发至市区的各大超市。每辆冷藏配送车辆都安装GPS定位设备、门磁开关、温度探测器,车辆的数据实时反馈到中心控制平台,保障蔬菜的鲜度和安全。
“从育种、育苗、种植、采收、预冷、物流运输,整个产业链条都实现了信息化的系统监管,除了自建基地外,包括在昌平、密云、顺义、延庆、怀柔等区建立的订单合作基地,也是同样的生产流程和监管标准。”天安农业副总经理周后林介绍,公司建有自己的农残检测实验室,同时也会不定期让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检,以确保食品安全品质。
在京郊,科研力量也为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技术在田间的落地生根,带动了蔬菜种植提质增效。
对于蔬菜种植户来说,自家蔬菜得了病虫害是很常见的事,但得的是哪种病、怎么防治,往往是靠经验应对。“目前北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这套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农户对病虫害的辨认难题。”北京绿富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负责人张锦说,这套系统识别精准度很高,可达到95%以上。
着眼长远,久久为功。随着首都蔬菜产业的绿色基石愈加坚固,未来,首都“菜篮子”将承载更多绿色优质安全的“京字牌”蔬菜。
原文链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qxx/325963142/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