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14日,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泉州晋江召开。我市在会上做典型发言。
近年来,泉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以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为抓手,聚力于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通过改造、完善、提升,引导基层群众“用一点空间、投一点小钱、花一点时间、增一点绿意、抒一点情怀、添一份美好”,打造一批小而实、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美景,推动美丽“面”的提升,实现振兴“质”的飞跃,不断彰显世遗城市、海丝名城、东亚文化之都魅力。截至目前,全市共精心谋划9718个年度创建任务,覆盖全市133个乡镇,开工率达100%,完工7494个(其中,美丽乡村庭院5614个、美丽乡村微景观1499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13个、美丽田园54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14个)。
一、贯穿“一个特色”,让“美丽”更乡愁
立足泉州实际,把闽南特色文化,包括建筑、工艺、产业等,融入、贯穿到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全过程,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一是贯穿闽南特色建筑。泉州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总体保留“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的建筑风格,进一步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化。二是贯穿闽南特色工艺。在建设中采用瓦作、木作、油漆彩画、石作、雕刻等闽南传统特色工艺,使乡村“五个美丽”的“乡愁”更加浓厚,“美丽”更加贴切。三是贯穿闽南特色产业。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打造“崇武海岸惠安女风情”“海丝茶源·茶旅圣地”“赶海妙境·醉鲜湖尾”等农旅、茶旅、农文旅网红点,形成“农业+”休闲业态。
二、突出“三个结合”,让“美丽”进万家
坚持把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结合重要载体、重点任务、重大考核推进工作落实。一是结合“串点连线成片”,“盆景”变“风景”。从315个乡村振兴试点村、46条示范线、30个整镇推进试点镇抓起,开展整村庭院评选、全线景观改造、整镇风貌提升等工作,示范带动全市乡村开展“五个美丽”创建,精心谋划近万个“美丽”项目,已建成7千多个。二是结合农田连片整治,田园变公园。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土地规模化流转、农田生态化改造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首批创建晋江九十九溪、惠安黄塘溪、石狮蚶江农业公园等6个试点。三是结合年度实绩考核,发动变行动。把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工作纳入当年度市对县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作为整镇推进“五好”示范乡镇和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考评指标。对乡村“五个美丽”成效显著的,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目前,已精选汇编第一批市级优秀案例25个。各县(市、区)按季度评选,在县级融媒体发布乡村建设“五个美丽”优秀案例113个。
三、注重“五个融入”,让“美丽”焕光彩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泉州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用小切口打开大局面,充分融入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一是美丽乡村庭院融入乡村治理。庭院是连接家与村的边界,是乡村治理的最好载体,家美促和谐。石狮市郭坑村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全村236户均亮出承诺、践行三包,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二是美丽乡村微景观融入生态宜居。微景观是生态宜居的高阶体现,微中带精,有品有质,景美促乐业。晋江市以微景观建设为契机,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引入台湾青年建筑师和文创团队,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融入乡风文明。小公园(小广场)是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能有序引导农民群众的茶余饭后,序美促新风。比如,安溪县经兜村初心公园成为农民群众学习、宣传、交流聚集场所,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美丽田园融入产业兴旺。田园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田美促丰收。比如,惠安县黄塘溪连片打造四千多亩稻田,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形成“农文旅”产业走廊。五是美丽乡村休闲点融入生活富裕。休闲旅游点是乡村业态提升的重要途径,是生活富裕的直接体现,“玩”美促增收。比如,“中国最美渔村”泉港区惠屿村,2021年接待游客近20万,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8万元,村集体收入近150万元。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qz/202209/t20220921_599699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