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璧山区七塘镇莲花穴自然村花香四溢,田园风光正好。走进村子,小型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小剧场、咖啡馆等休闲文化场所不时映入眼帘。此情此景,很难让人将它与往昔那个遍地都是皮鞋小作坊的场景联系起来。
砸掉“金饭碗” 为生态让路
七塘镇距离璧山城区近30公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皮鞋生产、加工与销售闻名遐迩。全镇有小作坊200多家,上万村民中有一半从事跟皮鞋相关的工作,皮鞋产业被视为当地村民增收的“金饭碗”。
将军村九组村民廖勇16岁就跟着长辈学做皮鞋。后来有了积蓄,他也开起了皮鞋作坊,一年收入好几万,日子过得滋润。
七塘镇皮鞋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吸引了周边八塘、九塘、大路镇以及北碚、铜梁等地的村民前来拜师学艺。
然而,皮鞋产业却引起了环境问题。七塘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由于皮鞋加工会产生一定的工业废水以及有害气体,长此以往,污染了10万人饮用的璧北河。是继续生产还是关停?七塘引以为傲的皮鞋产业,让当地政府进退两难。
“关停皮鞋加工厂,势必会影响全镇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收入;继续生产,环境破坏严重,长远来讲,不利于孙后代的发展。”七塘镇的镇村干部展开了大讨论。
“关!必须关!”当时担任镇农服中心主任的袁长国坦言:“等不得了,必须换个活法,为生态让路。”
皮鞋老板转型当新农人
经过一番讨论,老袁的想法成为了大多数人都共识,但也有些村民不理解:“我们做了大半辈子皮鞋,除了这手艺还能做啥,全家老小可怎么办?”“厂子说关就关,我们没了工作,怎么养家?”……
见大家不理解,老袁一方面为村民摆道理,算明细账:“七塘虽离璧山城区较远,但渝遂高速从境内穿过,区位优势突出。土壤、气候都适宜水果和蔬菜种植,亩产值能达到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他和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企业转型,为其无偿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很快,当地最大的鞋企老板陈登文被说服了,答应在2012年底关掉皮鞋厂和皮革厂,转型种蔬果当新农人。鞋厂工人也大部分跟着转型到基地务工,虽然干的活不一样,但每月有2500元保底工资。
见陈登文关停了皮鞋厂,廖勇也在将军村流转100亩土地,种起了蔬菜。
打造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57岁的韩世民是七塘镇四合村人,也曾在鞋厂打工、开办小作坊。2015年,韩世民在村里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搞种植业。
韩世民告诉记者,基地一共有580亩,除30多亩蔬菜外,其余500多亩种的是柑橘、李子、桃子及樱桃等水果,有10多种。“通过举办休闲采摘游,我们的绿色水果和蔬菜不仅不愁销路,价钱也卖得更高。”韩世民说,依靠这些绿色产业,如今的年产值有400多万元。
发展绿色产业,受益的不仅是种植大户,当地的村民也跟着沾光。在附近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陈斌说,过去做皮鞋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现在一个月能挣3500元。
为发展蔬菜产业,七塘还依托重庆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发展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直播农业,建设百万只蚯蚓工厂、百万只天敌工厂,杜绝使用化肥农药,打造一批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品牌。同时,依托品种、技术的更新,建成一座四季可采摘的生态果园。
按照农旅文商融合的发展思路,七塘镇将充分利用“开心农场”、蔬菜基地、血橙基地、热带水果基地以及昆虫主题公园、特色文化院落等资源优势,联合建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公园,并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对古院落、古遗址进行艺术再造,将七塘打造成重庆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09/t20220920_111248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