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桂林市七星区普陀路的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成立于1965年12月,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14年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至今,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已走过55年光辉历程。
55年风雨兼程,一代代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立足八桂大地,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在全国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55载砥砺前行,虽两度易名,但初心不改。他们承担了果树、蔬菜、花卉、中草药等园艺、经济作物和高海拔特色作物等农业科学项目研究和课题,从事特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引进、脱毒、保存、筛选与应用,良种繁育,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与检测,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产品加工,开发利用、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工作,硕果累累,成效喜人。
55年春华秋实,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群策群力,贯彻“科技创新立院,人才发展强院,服务三农兴院”的理念,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等方面,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精彩华章。
55年来,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得到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图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在该院调研。
1
建院之初,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就把科技创新作为立院之基抓牢抓实。该院深入研究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柑橘无病毒苗繁育居国际领先水平。1985年,该院在广西率先进行柑橘茎尖微芽嫁接脱毒研究和无病毒母树的鉴定、培养。经过30多年的研究积累,建立了广西唯一的集新品种引进、筛选、脱毒、鉴定、母树繁育保存、脱毒良种接穗和苗木繁育于一体的省部级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中心,并成功建立了广西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为广西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柑橘黄龙病研究及综合防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该院从1966年起进行柑橘黄龙病相关研究,明确了黄龙病及柑橘木虱发生流行规律;首次报道了柑橘花粉可携带黄龙病菌;研发了超灵敏TR-PCDR检测技术,并用于大规模苗木生产检测;合作绘制了首个中国黄龙病菌全基因组图谱;建立了以防控木虱为重点、种植无病苗木和清除病树为基础的综合防控体系;推广综合防控技术累计超过800万亩,将全区黄龙病病株率从6.45%控制在1%左右,有效保障了广西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一届届领导班子敢于进取,带领干部职工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图为院领导共商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发展大计。
——柑橘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新品种选育居全国前列。该院共引进、收集了国内外柑橘优新品种(系)435个,是全国第二大柑橘种质资源圃。选育出上龙橙、早温8-1,早温988、椪柑564、沙田柚平乐1号、容县04号等品种。仅2010年以来,就选育和审定柳城蜜橘、桂橙一号、桂柚1号等柑橘新品种13个。
——柑橘树冠覆膜留树保鲜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创新研发柑橘树冠覆膜留树保鲜技术,使沙糖橘果实采收期延后50~70d,金柑果实采收期延后60~100d。将沙糖橘栽培区域往北纬推进了1.5°,建立了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采收期最晚的沙糖橘产区。该技术每年在广西推广应用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落叶果树科研工作特色鲜明。该院率先在广西开展葡萄脱毒技术研究,建立了10种葡萄主要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研发了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的葡萄脱毒技术并应用,在全区大面积推广阳光玫瑰脱毒种苗,促进了我区葡萄更新换代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该院还引进收集国内外桃、李等落叶果树种质资源500余份,建成了广西较大的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圃。集成创新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桃低需冷量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南方早熟梨栽培技术、甜柿引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落叶果树关键栽培技术。
——蔬菜、食品加工、食药用菌和中药材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该院从80年代起,逐步开展蔬菜、食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以南方特色葡萄资源为原料的干红葡萄酒和葡萄蒸馏酒生产工艺;成功选育出黑玉和花玉两个西瓜新品种以及番茄新品种“桂宝6号”进行推广。近两年来,该院成功进行了桑黄药用真菌的室内批量栽培试验,并引进了名贵中药西红花进行试种。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科研工作得到了相关专家和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图为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湖南农业大学邓子牛教授在该院指导广西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
2?人才发展强院?科技人员面貌一新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不断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最大程度改善科研环境,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围绕科研、发展重点专项等引进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使科技人员面貌焕然一新,爱岗敬业蔚然成风,创造出更多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科研成果。
目前,该院事业编制90人,科研人员5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21人;博士研究生5人;有二级研究员1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农业部青年农业科学家1人。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搭建了24个科研平台,对外交流工作成绩突出。图为国际柑橘黄龙病专家、法国波尔多大学Joseph Bové教授,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赵学源等专家考察广西柑橘黄龙病防控情况。
建院以来,该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发表论文120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广西地方标准83项。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等科研成果奖87项次。
建院以来,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共承担科研项目多达272项,共取得科研成果奖87项次。图为该院完成并公布的首个中国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基因组图谱。
以该院为依托,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创建了农业农村部广西桂林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等24个科研平台。
目前,该院在桂林市临桂区南边山镇新建“广西现代特色作物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1329.76亩,已建成大棚200多亩。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下大气力抓好科技推广,让新成果转化成产业优势。图为该院科技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深入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管护葡萄。
3?服务三农兴院?成果转化惠及百姓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科技推广,让新技术“插翅”,让新成果转化,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服务“三农”。
为农民每年组织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该院自建院以来,便长期服务广西特色作物产业。每年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扶贫活动,累计赠送技术资料30万余份,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果农超90万人次,覆盖贫困村超43个。
为广西柑橘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作贡献。“十三五”期间,该院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广西柑橘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555.65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829.41万亩,产量从578.22万吨增长至1124.52万吨,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广西现代特色作物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鸟瞰图。
为柑橘高效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该院先后承担国家、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示范与推广。近10多年来,与容县、阳朔、荔浦等县共同示范、推广的柚类高效栽培技术、柑橘低产园改造、柑橘保花保果等技术,在全区柑橘产区得到广泛推广。
为广西打造“南方吐鲁番葡萄基地”立新功。该院不断推广新型葡萄栽培技术和引进新品种,指导和建立葡萄栽培示范园1000多亩,辐射带动种植葡萄30多万亩,为广西葡萄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桃、梨、柿、猕猴桃等树种推广再发力。该院近年来培育出5个桃、李、梨新品种,筛选出翠冠梨等品种在全区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筛选出5个低需冷量桃新品种在桂中南部推广,填补了该地区不能商业栽培桃的空白;开发出柿橘小实蝇绿色防控等技术,在恭城等县推广应用面积20多万亩;开展优良猕猴桃品种适地适种技术的示范推广,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为结对帮扶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该院结合靖西市禄峒镇大史村实际,制订了以发展柑橘、食用菌等产业为主的帮扶计划,指导该村28户帮扶户建立了黑木耳生产基地,特色产业覆盖全村140户贫困户,大史村已于2018年成功脱贫出列。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55年光辉历程,凝聚了一代代员工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图为建院初期建成的位于桂林市张牙山下的柑橘试验园。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院长邓崇岭表示,将继续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立院,人才发展强院,服务三农兴院”的理念,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坚持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人才培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广西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文图由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统筹提供)
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x/t73591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