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的17亩早中稻,成熟时间比一般的中稻早个把月,9月初就收割了,亩产量在1300斤左右。现在,开始放水进田,继续养殖老鳖。”9月12日,定远县定城镇十八岗村姚新胜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姚新胜告诉记者,这次投放的1000只优质鳖苗是从外地采购的,共有 1500斤。
去年8月份,姚新胜在十八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张朝俊支持下,开始探索稻鳖共生新模式。“在17亩稻田里,投放了1500只鳖苗,每只重1斤多一点,到今年5月份,已长至平均2斤以上,就陆续销售了,将一直销售到12月份,主要供应定远县城市场,销路不愁。”姚新胜说,养鳖毛收入有20多万元。“稻田里养老鳖,是绿色生态种养的新路子,周边现有好几位种粮大户要跟我学技术呢。”
“老鳖俗称甲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一种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喂老鳖的饲料主要是小鱼、小虾和螺蛳等,每天投喂一次。老鳖价格高、行情好,批发价每斤80元。”姚新胜对记者说,稻田混养的老鳖可以疏松田间土壤、摄食稻田里的害虫,它的粪便和残饵可作为稻田的肥料,水稻生长又为老鳖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育环境,形成一个相互共生的循环生态链。“稻鳖共生模式下,不打农药和除草剂,只是少量施点化肥。这样一来,稻米的品质也好。”
“在此示范稻鳖共生新模式,想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这个模式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及村情,是效益高、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村特色产业项目。”在张朝俊看来,十八岗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种养项目,势在必行。
“现在市场对商品肉鳖的需求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优质中华鳖产品远未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养殖效益较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张朝俊表示,“稻鳖共生”的生态水产养殖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把稻田从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作为定远县科技特派员,张朝俊把“稻鳖共生”新模式作为科技强农的抓手,自 2019年开始,他以安徽十三妹小龙虾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实验基地,着力研究稻鳖鱼虾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建立“稻鳖共生”示范基地200亩,总结了一整套关键技术路径。2020年,他主持的《稻鳖鱼虾生态高效健康共生模式示范推广项目》,被列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2020年4月,定远县涨源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国依托张朝俊的技术支持,在池河镇高刘新村搞起9亩田的稻鳖共生新模式试验,共投放500只(每只1.5斤左右)鳖苗,经过近一年的养殖,获利1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2021年张晓国将“稻鳖共生”模式扩大至26亩,今年扩展到50亩。
涨源种养合作社是2018年成立的,共流转890亩地,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同时发展稻虾共作。“近几年增加了‘稻鳖共生’模式,经过探索,发现效益确实不错。”张晓国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在50亩稻田养了7500只老鳖,每亩150只,老鳖亩产值约3万元,扣除鳖苗、饲料、人工等成本,亩均养鳖纯收入可达1.2万元。“老鳖养在稻田里,属于‘半野生’的生态化养殖,品质好,在江浙沪一带受欢迎,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近年来,张朝俊先后在定远县定城镇、池河镇、藕塘镇和蒋集镇等7个乡镇,示范推广“稻鳖共生”500多亩。他预计,明年该模式在全县推广面积有望超过1000亩。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209/t20220920_640975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