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资讯 > 正文

两年“三级跳” 发展有妙招 ——广西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观察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      作者:    

  八桂大地,锦绣山水。秀美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独特资源孕育的糖料、果蔬、桑蚕等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的分量更是举足轻重。

  然而,自然条件的优势不能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原有生产要素组合不能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传统种植方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困扰着广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推动广西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广西将目光锁定在数字技术,用大数据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控预警,专家通过手机App进行果园种植指导……

  广西农业农村厅厅长刘俊认为:“广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瞄准弱项,盯住短板,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标准建设,聚焦资源整合,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短短两年,广西农业“政、产、研、学、用”一体化的科研和转换体系已经形成,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广西农业数字化水平已跃升为全国第五,跻身全国农业数字化建设第一梯队。然而,在两年之前,广西排名仅为全国第二十七。

  从后进到前茅,广西农业数字化实现了“三级跳”,有哪些思路和措施值得总结?又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观察和采访。

  直指产业痛点,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方案

  “像是缺营养素,又像是根系有问题。”都安县的一位橘农发现部分柑橘叶上起了小黄斑,便用“耘眼”手机App拍了一张照片,诊断结果一会儿就回传至手机:“柑橘溃疡病,叶片受害,叶背最初呈现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浸状小斑点……”点开“方案推荐”,手机App给出了配药选择和操作指引。

  橘农所用的这款手机App是广西农业农村厅推广使用的“耘眼AI农技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柑橘全生长周期的病虫害智能诊断与植保方案科学决策。目前,该手机App的用户已超过23万人。使用耘眼平台后,广西区域种植户有效降低了柑橘红蜘蛛、溃疡病等病虫害发病率约7%左右,每季帮助农户合理节约15%左右的农药用量。

  “耘眼”的运用,只是广西农业数据化运用的“窥豹一斑”。“菜篮子”信息系统,涵盖全区“菜篮子”基地信息、流通网络和流通能力信息,适时监控各地“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实现了定位置、定面积、定损失的三定实时精准报灾,并结合气象信息,历史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为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控预警、受灾形势、灾后恢复生产以及把握最佳防控时机提供参考;农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气候及土壤等大数据分析,为农户提供最佳化的种植管理决策,协助农民有效管理,让农民从每一颗种子中提取最高的价值……

  截至2020年底,广西农业云平台存储容量已达800T,大数据信息化已渗透和覆盖到全区农业农村各个领域,30多个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这些农业大数据App聚集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综合4大类37项数据,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农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广西对农业数字化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国家拟围绕热带水果、桑蚕、甘蔗、奶牛、肉禽、生猪、海水虾蟹贝、淡水鱼等重点产业支持广西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组织实施10个项目数字农业项目,总投资两亿元。

  顶层系统设计,为数据畅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就是定标准,统一口径,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复用性。”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炳科表示,农业行业涉及的数据范围比较广,纷繁复杂,必须建立相关数据标准,从而确保数据时效性、可用性,为业务处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为此,广西首部农业信息化地方标准于2017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涉及数据交换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七大体系34个标准260余万字符的编制工作。该标准不仅填补了广西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空白,更为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数据量大分散,各单位统计的数据自己使用、保管,信息不连贯、不共享,如何把这些“休眠数据”汇聚起来?数据量大并不意味着数据价值量大,艰巨的数据“提纯”工作如何开展?大数据平台是自上而下建设还是由下到上,建设部门和应用部门谁来主导?资金怎么筹措?人才难寻如何解决?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却触及的矛盾深,涉及的利益复杂,碰到的阻力大,这里面既有局部与整体的冲突,也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较量,羁绊与缠绕,反对与抵制……

  广西秉承挂图作战、全局部署的理念,从自治区层面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建设、管理、应用体制机制,确立了“1234+N”的建设总框架,即:打造一个中心——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两大体系——标准体系、数据采集体系;三大平台——广西农业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全产业链平台;强化四个支撑——政策支撑、资金支撑、人员支撑、数据支撑。

  正是以系统思维构建了平台建设体系,广西逐渐打破了信息“各自为阵”的局面,数十项应用得以在云端连接。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逐步完成包括农业生产监测、农业自然灾害防控、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应用、农产品国际贸易等体系的应用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使信息“孤岛”连成“大陆”并“活化”起来,一个全新的农业“数字生态”孕育而生。

  完善配套政策,为构建大数据平台提供多重保障

  从一袋袋螺蛳粉装箱、打包,装运上车,到工人戴着口罩、提着果篮,拿着果剪,穿梭在橘海里,几十万斤优质沃柑装车销售到外地……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条条数据被输入相关应用系统。

  “我们有专门科室负责完善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从平台系统搭建到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广泛收集有效数据和信息,专门组建了60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体系提供人员保障。

  人员保障,资金到位。自治区为农业数据化平台建设制定了资金保障方案,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作为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依据和确保的重点,统筹预算资金,全面保障落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经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重点支持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应用系统、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等,确保开展工作的经费正常。

  如今,伴随着农业机械披挂上阵,农技专家在线看田,急需农资电商送货上门,数据不断向平台集中,服务向各领域延伸,逐渐形成了前端有技术支撑,中间有生产组织,后端有市场营销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突破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作为全区农业信息服务的中枢,广西农业信息中心承担着“打造大数据,提供大服务”的使命。

  “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旨在管用,重在应用,贵在受用,才能真正构建面向农业产业决策者、农户、投资者、农业科学研究者及农产品消费者的综合数据服务平台。”吴炳科说,一方面要上下联动,分步实施;另一方面要点面结合,连线成网。

  ——上下联动,分步实施。避免单纯的“从上至下”建设平台,导致无数据可存,无数据可用,成为空架子;也防止单纯的“从下至上”建设模式会出现后期数据“条块”过多,形成“数据孤岛”的情况。

  ——点面结合,连线成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全面推动农业各主题大数据建设,重点推进柑橘、芒果、茶叶等单品种大数据全产业链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连线成网,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http://nynct.gxzf.gov.cn/xwdt/ywkb/t7572949.shtml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