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清理福寿螺卵块。
▲刚捡拾的福寿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樊丹 冯海平
福寿螺,听似吉祥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对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严重威胁。
资料显示,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在许多地区推广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销量并不好,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其食量极大,喜欢啃食水稻和水生植物,导致粮食减产、破坏蔬菜和水生植物生长、恶化生态环境等危害,2003年纳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多年来,人们与它的“战斗”一直没有停过。
危险的粉色“泡泡” 严重可致稻田减产50%
今年5月中旬,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渡船村3组村民张公胜给自家中稻田灌水时,发现秧苗迟迟不见长。经区、镇两级农业专家前往现场进行辨认:很多粉色的不明物种吸附在秧苗上,是福寿螺卵块。
福寿螺主要危害水稻、莲藕及水域附近的蔬菜、玉米等农作物,是名副其实的农作物杀手。经查,在渡船村三组,300亩田块的福寿螺已呈爆发式危害,田间水稻缺叶少苗,生长缓慢。任其发展会如何?相关统计显示,福寿螺一般会导致稻田平均每亩减产5%到10%,受害特别严重的稻田减产可以达到30%到50%。
危险,不仅存在于稻田。8月以来,不少市民在武汉东湖风景区、应城老观湖湿地公园等地游玩时,也发现水岸边、裸露的石头及水生植物茎干上有福寿螺卵块。“远看像粉色泡泡,凑近看能看清是虫卵。”一位目击市民介绍。
福寿螺喜欢在水质清新的淡水生存。近期气温适宜、生存环境良好等因素导致水域出现福寿螺繁殖情况。“别看它小,一块螺卵就可孵化200至1000个幼螺。”老观湖湿地公园负责人介绍,福寿螺强大的繁殖能力会与当地本土螺类、鱼类或其他物种争夺食物和栖息地资源,导致大量本土物种数量下降甚至消失,严重破坏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而且它们产生的大量粪便也将对水体造成污染。
消灭福寿螺,守护生态安全,刻不容缓。
人捡、药治、鸭鹅吃 合力打响“灭螺大战”
连日来,荆州市沙市区内荆襄河岸边,许多园林工人正在河边搜寻、治理依附在水面荷梗上的福寿螺卵块。市园林绿化中心工作人员杨凯介绍,今年5月,荆襄河水体植物上曾发现福寿螺卵块,市园林绿化中心及时开展了第一轮治理。9月初,天气转凉后,因气温适宜福寿螺卵块生长,园林绿化中心立即开展了第二轮治理工作。
面对如此庞大体量的“不速之客”,人工摘卵捡螺工程量巨大,有没有更省力的方法?
“嘎嘎嘎……嘎嘎嘎……”9月8日,石首市新厂镇星光村“双水双绿”水稻示范基地,成群的鸭子在田间穿梭,欢闹嬉戏。
稻鸭共作是当地传统耕作方式之一。如今,鸭子在稻田除了吃虫,还多了一个任务——灭螺。村民利用鸭子喜食幼螺的习惯,按每亩15只左右的密度在稻田内放养鸭子 ,不但可消灭福寿螺和害虫,还可肥田,抑制杂草滋生,一举多得。除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也必不可少。根据福寿螺繁殖特性,村民还在田间有序插上木杆,引诱福寿螺到水上繁殖,减少对水体的危害。在各排水口处设置拦截网,阻止螺的扩散和对粮食的侵害。剩余比较明显或难以处理的位置,再通过人工拾螺的方式消除。
大面积、短时期压低虫口密度,采用无人机喷洒适量灭螺农药,优势无可比拟。5月31日,咸安区官埠桥镇渡船村,稻田上空,无人机盘旋起舞,不断喷施黄色的灭螺剂。在镇农技服务中心协调下,农机手操作无人机,以统防统治方式对福寿螺进行化学防治。无人机从上午9点工作至下午4点多,终于将药剂喷洒完毕。如今,稻田又恢复一片生机。
准备打“持久战” 监测、科普、普查不可少
近两年,福寿螺、鳄雀鳝、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话题频频冲上网络热搜。小龙虾也曾是外来物种,如今已发展成千亿级的富民大产业。能否把福寿螺也变废为宝?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杂草与外来入侵生物研究室副主任褚世海表示,由于福寿螺携带寄生虫多,建议市民不要食用。当食用没有煮熟的带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时,会造成人体感染而致广州管圆线虫病。这个病潜伏期多在1周到2周,线虫可能会钻到大脑,破坏神经系统。他特别提醒,有些不法商贩可能把它混成田螺、海螺,喜欢在街头“撸串”的市民一定要小心。目前,回收后的福寿螺,深埋处理是常规手段。对福寿螺资源化利用主要集中在饲用,通过对福寿螺高温处理,破碎加工后作为虾、金钱龟、青鱼、鸭等饲料,减少工业饵料投放。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探索建立了从福寿螺中提取卵磷脂的技术方法,或可为福寿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
事实证明,早发现、早处理是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目前,省农业农村厅已会同省财政厅等七厅局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成立了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八厅局共同参与的省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针对全省不同时期、不同区域重大外来入侵物种,持续实施水花生生物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人民围剿、福寿螺综合防控、克氏螯虾产业化利用等“一种一策”策略。全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也正在进行中。
9月初,省农业农村厅专门在石首市召开福寿螺防控技术培训会,提高基层防控能力和公众防控意识。未来,我省还将充分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优良机制,探索通过公开普查APP、公开发布普查物种图鉴等方式,发展一批社会公众“普查员”。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坚持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协同配合、公众参与,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水平。加强技术研发、监测预警、治理修复,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外来入侵物种全链条防控体系,为筑牢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长江流域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09/t20220915_430764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