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人员在田间观摩展示示范玉米品种。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在位于河南新乡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田间试验区内,近千亩玉米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微风吹过,“碧波”荡漾。
9月7日,2022年国家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暨品种试验培训班在这里举办。示范现场重点展示了有望未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的27个优良品种,吸引了各地种业企业、科研单位、管理部门110万人次线上线下观摩,探讨交流。
展示突破性核心新品种
加快黄淮海玉米良种更新换代
走进展示田块,只见一排排玉米排列整齐,植株青翠茁壮,果穗饱满。
“看这穗子,结实率非常突出,今年旱年虫多,籽粒还能这么饱满,没有一点花粒,这样的品种肯定有产量!”“你看这品种,茎秆韧性非常好,抗倒伏。株型又通风透光,耐高温热害,近两年在安徽、江苏推广得很好。”骄阳下,育种专家对展示品种一一详细介绍,参会人员在田间走走停停,细细观摩。
“‘MC121’是国审品种,从雄穗开花来看,可以看出受到高温迫害比较小,且雄穗分支长,说明散粉时间长。茎秆柔韧性好,抗倒折能力很强。”河南农科院玉米资源室主任李会勇双手拨开植株,走进行间,“从里面看,株型结构很通透,穗位整齐,现在没看到任何病斑,尤其是花丝不长,说明散粉吐司间隔很短,里面结实也很好,没有秃尖儿,期待后期很好的表现。”
他剥开苞叶,对着金黄的果穗仔细端详起来。“你看这棒子尾部有个尖儿,这叫有限花序,这样的品种结实好,一般都能一粒封顶,穗型又饱满,好好改良利用将有望成为有潜力的大品种。况且,现在这月份叶片还没枯萎,说明叶片功能期长,灌浆期就会长,籽粒粒重比较高,这在黄淮海难能可贵。”
展示区内,河南省农科院玉米育种家王振华在机收组示范区内仔细观摩。“‘存玉738’2021年通过了国家审定。这品种雄穗分支发达,突出特点就是植株矮、穗位低,耐密性很好。”他剥开苞叶,将果穗一掰两半,“看这果穗,品种结实性非常好,籽粒看上去品质也不错,轴比较细,籽粒比较长,而且茎秆粗壮,可见抗倒性非常好,特别适宜机收。”
“‘金苑玉121’是个耐密植的品种,目前正在参加区域实验。”河南省农科院玉米育种家王振华一手扶稳茎秆,一手梳理叶片,“耐密不耐密,从株型就可以看出,上部叶片上冲,中部平展,下部叶片下垂,通透性非常好,有利于创高产。”
“再看这雄穗,分支多,散粉能力好,尤其赶上高温年份,结实率就相对有保障。”王振华剥开苞叶,将果穗一掰两半,“再看这棒子,结得满满的,穗行排列比较整齐,穗粒深度不错,从苞叶来看早熟性好,特别适宜机收。”
据介绍,此次展示的27个玉米品种中,普通玉米品种20个,机收玉米品种7个,均是各企业和科研单位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代表了近年来黄淮海区玉米品种选育水平和发展方向。
活动现场,田间鉴评专家组对参展品种的田间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后续还将对品种产量、品质、抗性指标等进行鉴评,最终结果将在全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信息平台发布推介,供种子企业、广大农户选择参考。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品种展示评价是品种的‘试金石’,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企业。”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支巨振指出,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指导下,全国农技中心会同各省建设区域性展示基地,征集品种集中展示。目前,已建成基地1200余个,年展示示范新品种规模已超过1万个。
“今年,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技中心认定了第二批60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通过品种展示示范,一方面为育种单位提供了推介品种的‘舞台’,另一方面,为种子企业提供了选品种的‘赛马场’,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看禾选种的可信途径。”支巨振介绍,下一步,全国农技中心将以120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品种展示评价网络体系,扩大品种展示评价规模,提升品种评价技术水平,加大品种宣传推介力度,把育种创新成果展示在大地上,把突破性优良新品种送进亿万农民家。
应对灾害
创制玉米新种质实现优种提升
玉米是我国总产最高、种业市值最大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种源安全至关重要。
“黄淮海夏玉米区近2亿亩,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指出,黄淮海生态区内,玉米生长期高温多雨,雨热同步,遇风灾易倒伏,自然灾害、病害多发频发。且具有地域多样性,不同区域对于玉米生产需求不同,目标各有侧重。因此,在黄淮海地区适宜品种一定要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综合优良性状,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很难成为好品种、大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玉米经过了6-7次品种更替,促进我国玉米单产的持续提高,但满足玉米多元化育种需求的种质仍相对匮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指出,黄淮海夏玉米区应注重耐高温干旱、耐密抗倒、抗茎腐和穗粒腐病、早熟脱水快等优异种质的创制,突破关键技术,构建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新一代突破性品种。
近年来,南方玉米种植区锈病频发,应对病害要从品种上下功夫。“我们广泛收集种质资源,鉴选到高抗南方锈病种质,构建抗感分离群体,开发出抗锈病基因RppM功能性分子标记。”赵久然介绍,团队利用分子育种快速创制出“京2416”高抗锈病同型系“京2416K”,填补了我国基础核心种质高抗玉米锈病空白。
在2021年黄淮海夏玉米锈病大暴发情况下,大部分品种感病后出现大面积枯死,减产50%以上;而用抗锈病“京2416”组配的杂交种,实现数十个系列品种免疫型高抗锈病的优种提升。
规范两大试验通道
提升入市品种质量
近年来,我国玉米审定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品种市场。2006-2016年,年审定品种600个左右。2017年开始快速增长,2021年审定达到了2874个。
不光是玉米,“十三五”时期,我国审定试验渠道放开后,迎来了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数量的大繁荣。
“2014年以来,我们陆续开通了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两个通道,破解了试验容量不足的矛盾,提升了品种创新水平,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品种迅速增加,在解决了市场‘缺品种’问题的同时,品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审定准入门槛偏低、同质化品种多等新问题也日趋突出。”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品种管理处处长陶伟国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来自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的占到八成,这两个通道已成为审定品种的主要来源。两个通道如果不规范,必然审定品种的质量无法保证。两个通道如果管不好,必然影响种业创新氛围。今年,农业农村部启动部署了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两个通道试验,制修订品种试验管理办法和同一适宜生态区规定,严把国家和省级试验质量关。
“以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实施为代表的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来,种业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一些问题又逐步显现出来,大部分准入主体创新能力不强、审定品种同质化、试验人员素质和条件不足、试验监管缺乏有效手段等问题亟待改善。”支巨振介绍,这次专项整治的对象为所有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所有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单位,包括绿色通道113家、联合体675家,将重点从品种参试条件、品种选育报告、承试单位条件、试验设计布局、试验操作质量等方面,对两个通道2021年以来的品种试验进行全面核查。
去年,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对严格品种管理做出了安排部署。“下一步,品种管理工作将紧盯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完善品种审定办法,提高审定标准,优化品种试验,严格审定管理,强化跟踪评价,加快推出一批优良新品种,为粮食和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品种支撑。”陶伟国说。(记者 祖祎祎)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2/09-15/26070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