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濠江区滨海街道华新社区绿嘉源农场,一盘盘培育好的秧苗被有序地排列在插秧机上,农户开着装满秧苗的插秧机在水田来回穿梭,为稻田铺上一层新绿,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濠江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记者从濠江区获悉,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和全区撂荒地复耕复种,濠江区晚造水稻种植面积达9542亩,已全面完成种植任务。
科学机械化,提高粮食亩产
受上一造水稻收割时间影响,绿嘉源农场晚造水稻插秧工作于8月底完成。农场负责人许免坚告诉记者,农场近百亩田地在去年3月以前,还是一片撂荒将近20年的荒地。
接手复垦后,许免坚一步一个脚印,平整土地、恢复土壤肥力,分区域复垦,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亩产,撂荒地由此“变身”,一步步往好的方向发展。
荒地复垦前期,许免坚还寻求汕头市农科所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特派员团队通过前期实地考察,结合农场未来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条件,以当地的科技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前人工和生产资料成本高的问题,为农场撂荒地复垦水稻品种的选择及配套的栽培技术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机器插秧每天可完成40-45亩地的秧苗插入工作,2天便完成全部田地的插秧;而人工插秧10人得近10天才能完成,而且育秧时人工播种不均匀,容易导致稀疏不整齐。”许免坚告诉记者,前几造,农场采取了无人机播种、打药、施肥,达到水稻生产轻简化目标,晚造水稻他们全部种植丝苗米“19香”品种,采取机械化插秧,更好地确保全苗,有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新农人”上阵,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许免坚目前从事医疗行业,农业是他跨界新尝试。扛起撂荒地复耕重任,许免坚直言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情怀。这一年多的水稻种植经历,也让他对农业有更深的感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作物种植每一步都必须脚踏实地,才能收获丰收的喜悦。”今年早造水稻种植受连续暴雨的影响,比预估产量要低,这也让许免坚意识到种植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天气形势,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作为“新农人”,许免坚对农场的规划不止于粮食种植。“从产业发展来讲,未来农场发展要走种植、加工、销售三产融合的路,发展濠江区丝苗米产业,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据了解,目前绿嘉源农场还尝试进行虾稻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之余,还可以促进土地生态恢复,真正实现了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
近百亩田地,嫩绿的秧苗整齐匀称、迎风摇曳。许免坚说,后续将加强对稻田的灌溉、土壤施肥等田间管理,确保晚稻顺利收割。预计今年亩产有望从第一造的800多斤实现1200斤的突破。
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记者获悉,为解决耕地撂荒难题,濠江区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涉农资金,优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民等在购置农机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通过申报政府专项债券5000万元推进全区撂荒耕地1559亩农田整治;利用涉农资金建设1630亩高标准农田;购买150多万条薯苗支持零散种植户用于缺水地块种植等,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撂荒数十年的河玉围海水稻基地“粮仓”从昔日撂荒地蝶变为“金土地”是濠江区近些年在撂荒耕地上复耕的案例之一。河玉围海水稻基地目前全面复耕复种3017亩,其中今年早造种植1400亩优质海水稻,亩产超千斤。晚造继续复垦剩余1617亩,实现全面复耕。另外442亩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今年早造取得丰收,亩超1300斤,晚造继续挖掘高产示范片的潜力。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dara.gd.gov.cn/mtbd5789/content/post_40061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