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舆情 > 正文

让农业科技“从田间来,到田间去”

发布时间:2022-09-03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广大涉农高校来说,要把培养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引导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强“知农、爱农、兴农”情怀,补齐培养单位实践培养环节的短板,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近年来,科技小院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为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据统计,2009—2020年间,科技小院累计服务贫困村近600个,贫困户4.85万户,贫困人口17万余人。一大批科技小院发展势头良好,探索了有益经验。

  同时,科技小院能够提高研究生“三农”认知水平,拓宽知识面,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驻科技小院,扎根农村生产一线,才能面对面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现实需求,第一时间“听诊作答”;才能“零距离”“零时差”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学生们在科技小院边实践、边研究、边服务,既是学生,更是农技人员和培训老师,打通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最后一米”,实现了农业科技与“三农”需求的紧密对接。因此,科技小院是集“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育”于一身的综合体,是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培养载体。据统计,2009—2020年间,先后有800余名校内外导师和1500多名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小院的建设运行中,制定技术规程113套,创新单项技术284项,制作农民培训材料276套,宣传展板600余幅,田间观摩辐射8万余人,累计线下培训农民20余万人。越来越多的农科学子在科技小院里成长成才,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完美结合。

  “十四五”时期,应找准着力点,更好地发挥科技小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紧扣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让更多农科学子在广袤乡野释放青春光热。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的作用,帮助当地找准发展优势、发展富民产业。在助推产业振兴过程中,推动涉农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广大涉农研究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生产需求,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乡村振兴中挥洒青春汗水。

  更好释放社会效益,让更多农民挑上农业科技的“金扁担”。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涉农学生对“三农”认识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科技小院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服务以及技术和物资支撑的效果明显,实现了农业科技“从田间来,到田间去”。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将科技小院纳入当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支持科技小院面向“三农”做好科技服务和科普培训宣传,引导和帮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让他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头脑”,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发挥“科技小院”力量。通过科技小院,高校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业生产现场开展农业教育培训。科技小院是技术创新与科技传播接驳的重要“码头”,对于促进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培育现代农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要探索更多实施机制,加快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帮助农民“富头脑”的同时,鼓励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广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多方共赢。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209/t20220902_598602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