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艘渔船陆续从洪湾中心渔港驶出,开始新一轮的耕海牧渔征程。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8月16日中午12时,本年度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几声清脆的锣响之后,珠海1272艘海洋渔船、217艘受疫情影响暂时停航靠岸的内陆渔船,以及经预约批准赴内地水域作业的港澳流动渔船,依次扬帆起航,赶赴海上渔获盛宴。
上千渔船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讨生活时,珠海海洋渔业养殖也从近海到远海一步步迈进,远洋捕捞和深海养殖相结合,共同为大湾区居民的餐桌奉献上丰盛的渔获。
出海渔船最快一天内返航
16日一大早,珠海市洪湾中心渔港就热闹起来,在整齐排列的渔船上,渔民们往来穿梭,搬运货物,做出海前的最后准备。
身材消瘦、两鬓泛白的高伯是众多渔民中的一员。他是粤珠渔30055号渔船的轮机长,为保证顺利出海,他前一天就登上渔船,检查发动机、皮带、电池等设备情况。
在50多摄氏度高温的机舱内检查一轮,汗水打湿了高伯的衣衫。但有12年出海经验的他,脸上的喜悦之色却丝毫未减——长达数月的等待之后,终于再次启航。
“出海后就没什么休息时间了,能让大家精神一振的,只有网兜里的渔获。”站在船头,高伯满怀期待:“船员们都憋足了劲儿,准备大干一场。”
开渔盛况同样在珠海各大渔港上演。
鹤洲一体化区域的桂山岛桂山港池,微风习习,风平浪静,正是出海打鱼的好时机。伴随发动机的声音,经预约批准捕鱼作业的小型渔船和大型港澳流动渔船分批卸缆起锚,长鸣一声朝深海驶去。
渔民廖亚凸对此次出海充满信心:“这次出海,最快明天早上就能把第一网海味送回岸上。”廖亚凸告诉记者,首批开捕渔船主要集中在周边海域,以捕捞小网海鲜为主,如鲳鱼、沙丁鱼、花蟹、鱿鱼等。
白藤头渔港的渔民吴福祥也带着船员驶离港湾,过去三个多月的伏季休渔期内,他一直在为此次出海捕鱼做准备,“这次我们会去万山港附近的渔场,主要捕捞一些鱼、虾、蟹,希望可以满载而归”。
即使对最有经验的渔民来说,每次出海捕鱼都是一场考验。沧海茫茫,有鱼的“绿洲”却并不多,在风浪中装满船舱,不仅靠自然的恩赐,更靠渔民们的辛苦劳作。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上半年珠海渔民出海频率较往年少些。”香洲区渔业协会会长梁维介绍,为了让渔民安心出海,政府做足了安全保障工作,并给他们赠送了防疫、生活及安全物资,“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更多的渔获”。
据了解,开渔后最快一天内,新鲜的野生渔获即可出现在市场上,包括带鱼、鱿鱼等常见的野生海产品;外海海鲜则需要等待一周左右,才能登上市民餐桌。
“蓝色粮仓”助力深海养殖
盛大的开渔活动背后,一场海洋渔业养殖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珠海海洋渔业养殖正从近海到远海一步步迈进,远洋捕捞和深海养殖一起,共同丰富市民餐桌。
今年5月,珠海市农控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海洋牧场综合产业项目样板期《海域使用权证》及《水域滩涂养殖证》。该项目是珠海市今年首个具备“双证”条件的深海养殖项目。
据了解,智慧海洋综合产业项目是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项目以现代化深海智能平台建设为基础,集合智能深海养殖、水产加工、深海旅游功能为一体。
在茫茫大海上开展养殖风险高、技术难度大,想要打造海上“蓝色粮仓”,并非易事。智慧海洋综合产业项目中的“湾区横洲号”养殖平台的投用,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湾区横洲号”养殖平台长123.8米、宽66.8米,圈养箱体高11米,桁架包围水体9.1万立方米,约能养殖20万尾鱼。其采用的阻尼式可升降技术国内领先,台风到来时,平台降入海平面以下6—7米甚至更安全水层,有效规避浪涌对平台装备和养殖鱼类的冲击;高性能的自动化程度和抗台风能力,且数十倍级以上扩大海域养殖面积,增加优质海水鱼产量,实现养殖生产由近岸转向深远海发展。
除了“湾区横洲号”养殖平台,去年8月投用的珠海蜘洲岛养殖渔场的“澎湖号”养殖平台,也已成功试养金鲳鱼和石斑鱼。
“澎湖号”养殖平台是我国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不仅搭载了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及储能配置,能源完全自给自足,还搭载了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热水器、空调等生活设备;另外配备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严厉打击水生野生动物违法交易、非法捕捞食用等行为,今年以来,珠海农业和渔业部门严格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行政许可审批,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今年以来,珠海共为企业和个人办理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26个,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30个。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科资环组长姜建丰表示,目前珠海正在按照国家海洋强国、蓝色粮仓及广东省粤海粮仓、深远海发展规划等战略部署,推动珠海渔业养殖生产由近岸转向深远海发展,增加优质海水鱼产量,驱动粤港澳大湾区水产养殖产业迈向新里程。
■现场
受疫情影响按下暂停键
开渔迫不及待奔向大海
“开渔,起锚!”一声笛鸣,洪湾中心渔港的渔船依次起航,向着蔚蓝的大海出发。
为了这次起航,船老大杨树青已经准备了4个多月。按照过去的经验,8月开渔后的第一捕肯定会是丰收。而这一次,由于比往年停工的时间更长,杨树青心里却没有底:“希望这次顺顺利利,开个好头”。
今年3月28日,香洲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加强香洲区沿海岸线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暂停所有非必要船舶的营运作业,禁止无关人员出海或上岸。5月1日,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开始。
“没想到这一停工,就是一个季度。”加冰、加水、准备物资……与杨树青一样,56岁的强叔早在开渔前几天就回到船上,准备着出渔所需的物资。今年加长版的休渔期下,来自湛江的强叔已在老家休养4个多月了,迫不及待要奔向大海。
另一边,长37米、宽7米的粤珠渔30055号船上,轮机手高伯也在做最后的检查,打油、充电、备冰,一切准备就绪。“往年这时候咱们满载而归,希望今年收成能更好!”高伯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对开渔的期待与喜悦。
一艘艘船上,渔民们将上千个塑料鱼盆整整齐齐地码在甲板一侧,为远航做足准备。船头,渔民们还点起了香火,祈愿平安健康还有个好收成。
作为担杆镇原居民,杨树青世代靠捕鱼为生。在他看来,打鱼就是“老天爷赏饭吃”,运气好出海一趟能有近40万元渔获,运气差些也能有10万元以上,一年下来,足以养活一家老少,以及一船8位渔工。
“渔民一辈子靠海而生,这几年受疫情影响,靠渔获分成的渔工们薪酬减少,养家压力比以前更大。”杨树青说。但他仍然相信,在珠海,从事渔业是幸运的。“这里良好的水质让水产品始终质量上乘,能卖出好的价钱;渔民们彼此之间守望相助,乐于合作;渔政部门执法有力,行业整体得到了稳定和谐的发展条件。”
“艰难总会过去。大海孕育着所有渔民,能出海就是有希望。我们要有信心,下半年仍然值得期待。”杨树青说。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dara.gd.gov.cn/snnyxxlb/content/post_39965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