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凯正在用手机启动飞播机,准备进行喷洒作业。(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方俊 李梦瑶
“去年早稻平均亩产为860斤左右,今年达到910斤左右,亩均增产50斤,3200亩早稻共增产16万斤。”8月10日,浠水县汪岗镇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金安喜上眉梢:“增产源于机器换人作业方式的转变!”
一台飞播机替代50名人工
黄金安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台白色M500型无人巡航飞机。“这样一台无人机,加上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和高清相机,一共要6万多元。”黄金安介绍。
这台设备,对水稻种植究竟有何妙用?黄金安打开手机上一段不久前拍摄的短视频,演示了他的种田新方式:田间地头,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无人机飞手甘凯轻点遥控器屏幕,M500型无人巡航飞机平稳起飞,对需要作业的田块进行测量,很快绘制出田块的地图。完成绘图作业后,甘凯收回无人巡航飞机,通过手机无人智慧系统,启动P100型飞播机,飞播机搭载稻种,根据巡航机绘制的地图,在田块上方进行“井”字形自动播撒作业,作业完成后,飞播机自动返回起飞点,全程无需操控。
“白天太阳大,气温高,播撒的稻种没扎根,不易成活,我们大多选择在晚上播,一晚上可播500亩左右。”甘凯介绍,“一台飞播机可替代50名人工,只要风力在3级以下都可作业。飞播精准度达到±2.5厘米,疏密度更均匀,受作业环境影响更小。”
飞播破解双季稻轮作瓶颈
从2014年回乡创业,创办湖北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已44岁的黄金安已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了8年。
从传统的人工插秧,到如今飞播技术的应用,作业方式的更新,让他感慨良多——
刚回乡创业时,基本靠人工插秧方式种植水稻,请一个插秧工一天需要150元,后来涨到200元,现在300元都请不到人。2017年,因请不到插秧工,他有70亩已整理好的水田撂了荒,损失好几万元。2017年以后,他开始采用人工背着播撒器播撒和机播方式作业。
黄金安介绍,这两种作业方式各有弊端,人工背着播撒器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一台播撒器加上稻种的重量达70斤,人工成本大概是150元/人/天,一天能播20亩左右,请工难。机播虽然一天能播70亩左右,但泥脚深度较大的田块无法采用这种方式作业。另外,机播作业疏密度不均,一些边边角角无法播撒到位,造成亩产不高。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他流转的6300多亩地,绝大多数只能种植一季稻,双季稻轮作无法大面积推广。随着飞播技术成熟,双季稻轮作的瓶颈得以破解。今年,他投入40多万元,购买了2台无人巡航机和5台飞播机,首次将双季稻轮作面积扩大到3000多亩。
“飞播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效率的极大提升,而且人工成本大大下降,每亩仅需20元,是人工播撒的1/10,机播的1/5,极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可基本解决撂荒地无人耕种的问题。”黄金安说。
首个无人智慧农场将投运
“机器换人”不仅体现在播种环节,从打田到收割,全流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今年,黄金安在浠水县智慧农业试点项目的支持下,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机耕和收割作业的“无人驾驶”。
“只要设定好程序,机器就能按照程序完成作业,一名操作手可同时操作两台机耕拖拉机或收割机,收割机仓满自动提示预警。目前,无人驾驶机耕拖拉机和收割机还处于试应用阶段,不是很成熟。”黄金安说。
今年3月,禾溢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进行“无人农场”试点,通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以智能化作业代替繁重的人工劳作,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该项目投资500万元,目前,500亩试验田前端探测设备已全部完成安装,正在采集土壤、气候、水文等环境信息和基础数据。今年10月,黄冈首个无人智慧农场将投入试运行。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08/t20220817_426653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