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AI智慧大棚里配备了多功能植保机(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新华社济南8月4日电(记者邵鲁文)实时监控大棚内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农技专家通过远程智能化监控系统指导种植……在山东滕州市西岗镇柴里西村数字乡村示范园里,“90后”新农人刘福汇每次遇到种植难题,都通过手机上的数字乡村平台与农技专家进行交流。
“以前种地靠锄头,现在种地靠手机。”刘福汇说,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大棚内的各项指标,还能与专家远程连线,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近年来,中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乡村社会治理等各方面。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大乡村对接“云端”,数字技术与农村加速融合,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坐落于寨里村的新型温室大棚与别处不同。占地120亩的大棚内,20多个机器人来回穿梭,完成授粉、运输、喷药、巡检、分拣等一系列操作。
“5G农机、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正成为农村的新家当。”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道亮说,数字技术让中国农业朝着生态化、高效化、智慧化快速发展。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
移动网络的普及,让更多中国农民拥抱数字生活。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庄村香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新华,每晚都会打开手机上的短视频平台,进入农技专家的线上直播间,学习种植相关专业知识。
枣庄市峄城区是中国七大石榴主产区之一,石榴产业链比较发达。当地榴园镇张村村民王中侠从事石榴盆景制作十余年,去年借助网上直播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现在借助短视频平台,为很多农村特色产品的销售打开了销路。”王中侠说。
借助数字设备和技术,一些农民还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今年52岁的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沙镇镇王化村村民丁春梅,擅长使用烧火用的树枝在墙上画画。她发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绘画作品,最多点赞量超过146万次。除了直播画画,丁春梅还在平台上开设付费培训课程,向热爱美术的网友传授绘画技巧。
7月9日,在冠县店子镇,主播在进行灵芝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智能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为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书记,我这合作社急需盖章,你开会啥时回来?”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的一位合作社负责人需要办理一项证明材料,而正在外开会的村党支部书记让这位负责人去使用“云公章”。
“云公章”其实是印章智能管理机。这种设备个头不大,日常放在村委会管理。有人需要盖章时,在通过网上审批后,印章智能管理机就会完成盖章。
自今年正式启用以来,枣庄市市中区辖区内累计申请用章超过300次,有效优化了村级用章流程和村级公章管理。
此外,中国各省市围绕乡村治理热点、难点、堵点,打造了智慧村务、村级安防、视频会议等一批贴近群众现实需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乡村治理和信息惠民水平。
例如,在“贵州数字乡村”App管理后台,覆盖全省11万多个自然村的12万余个垃圾收集点、5981辆垃圾清运车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浙江一些地区把数十个部门的上百类基础数据归集到“数字乡村一张图”上,实现全域“智治”。
“基层社会治理覆盖农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被慢慢打通,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说。(新华社)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208/t20220815_40280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