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满目的桑树绿油油;车间,柔软的丝绸极富手感。作为那坡县最主要的产业之一,桑蚕产业在这里已形成桑蚕茧收购、白厂丝生产、纺织绸布、炼染数码印花的丝绸加工全产业链。
2020年,那坡县桑园面积12.9万亩,养蚕户15518户,其中贫困户5363户。目前,该县已实现49个村12820户51302人脱贫。
无产业不脱贫,广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同时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使产业扶贫行稳致远。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广西创新制定县级“5+2”和贫困村“3+1”特色产业规划,构筑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有效解决扶贫产业弱、小、散的问题。
2018年10月,广西被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目前,广西已建立起以水果、糖蔗、油茶、茶叶、桑蚕、核桃、中草药、猪牛羊鸡鸭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种养体系,不断推动产业深加工,全区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03%。
百色革命老区以右江河谷为中心发展芒果产业,成为中国首个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范例,6.8万户25.23万人通过种植芒果脱贫。
2017年1月10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双乐苗寨的苗族同胞在开心的采摘砂糖橘,准备装车发往广东、湖南等地。当前,砂糖橘已成为该县群众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 陈光科/摄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砂糖橘、沃柑、金橘产区。作为广西最大宗的水果,柑橘年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作为中国最大的蔗糖生产省区,广西糖料蔗产量、食糖产量已连续10多年占全国总产量六成以上。崇左是“中国糖都”,原料蔗和蔗糖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全市蔗农26.3万户131万人,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1800万吨左右。
广西实施油茶产业“双千”计划,截至2020年底,种植油茶面积达820万亩,成为广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
融安县青蒿素年产量居中国第一,约占全球的1/3。该县依托“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青蒿种植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2020年6月20日,融水县拱洞乡稻螺综合种养示范区,村民在展示从稻田里摸的田螺。该示范区2020年2月开始创建,建设规模4000亩,依托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发展,农户每亩每年仅田螺就可增收近2000元。广西日报记者 卿要林/摄
螺蛳粉成为俏销“网红”食品。柳州市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螺蛳粉产业,把一根小米粉做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产业,年产值突破60亿元,广大农民因此实现稳定增收。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刘入源,成立集研究开发山羊品种改良、生产、繁殖及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博白县300多名残疾人、1500多名贫困户养殖黑山羊脱贫致富。
都安瑶族自治县按照“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模式,探索出大石山区发展产业的新路子,有近10万贫困群众受益,成为广西扶贫产业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引人注目的是,广西在发展种养产业的同时大打“旅游”与“边贸”牌。
贫困地区大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广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中国茉莉花之都”横县,鼓励村民通过开展特色产业茉莉花种植、土地入股、参与采摘劳作等形式脱贫致富。 马 彪/摄
昭平县黄姚古镇促进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带动周边村民通过销售农产品、开办民宿或在景区就业实现脱贫。
大新县探索出“龙头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拉动型等旅游扶贫模式,并通过兴边富民行动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有效推动脱贫攻坚。
2015年至今,广西利用国家边民互市贸易优惠政策创新开展边贸扶贫工作,通过创新“边贸+”扶贫模式,助推边民脱贫致富,实现产业兴边稳边固边。2020年,广西8个沿边县(市、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崇左市以做大做强口岸经济为引领,推动口岸贸易加工的快速发展,为边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促进“边境贸易+跨境加工制造业+扶贫”互动发展。
东兴市创新“边贸+党建+互助组”扶贫模式,边贸互助组发展到128个,3334人参与边贸扶贫。
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x/t8062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