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地处乌蒙山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6.14%。针对辖区内古蔺、叙永、合江等区(县)山高坡陡、地块零碎分散、机械化作业难的情况,泸州市从2018年起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体系化、布局网格化、基地小型化、产业规模化”四化路径,引导企业建立“秸秆加工企业+秸秆收集加工点+牛羊养殖户+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山区秸秆饲料化全链条发展之路,系统解决秸秆收储运成本高、秸秆饲料销售难和养殖场户出栏牛羊销售难的问题,有效实现了企业、农户、养殖场三方互利共赢。2021年全市山区秸秆可收集量96.16万吨、利用量86.94万吨、利用率90.45%,秸秆饲料化带动1.47万户农户增收584.21万元。
一、突出“三个统一”,推行模式体系化
统一机械设备。通过自建和企业指导养殖场户自建方式,全市山区累计建成秸秆收集加工点45个,统一配备打捆机、粉碎揉丝机等设备161台。如牧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秸秆收集加工点24个,统一配备打捆包膜机、粉碎揉丝机等设备73台,日产能达700吨以上。
统一技术工艺。针对所有布局点位,由秸秆利用企业统一提供秸秆收储运和饲料加工技术培训指导,确保工作效率和产业质量。全市2021年秸秆利用企业组织开展供秸秆收储运和饲料加工技术培训723人次。
统一市场销售。针对生产出秸秆黄贮饲料产品,由饲料化项目的龙头企业统一市场销售,采取“内部消化+外部供应”方式,确保自身运营和下线主体在常态和应急状态下运营更加通畅。
二、突出“三个围绕”,推行布局网格化
围绕牛羊饲养区布点。坚持在牛羊重点饲养区域设置收贮加工点,就近满足养殖户代加工和饲料需求,有效提高农作物秸秆本土化收集加工消耗能力。
围绕秸秆产生量组网。坚持以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集中产生区为重点,合理分区设置收集加工点,形成“以点组网、以网覆面”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网络化体系,有效推动秸秆产业化发展。
围绕发展规模化分区。坚持综合考虑秸秆产生量、用地用电条件、牛羊养殖场分布等因素,在全市山区的32个乡镇144个行政村,合理半径分区设置秸秆收贮加工点,确保实现产销全覆盖,大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如牧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古蔺县17个乡镇96个行政村,共设置了24个秸秆收集饲料加工点。
三、突出“三个要素”,推行基地小型化
注重距离要素。充分结合全市山区特色形貌情况,以3千米运输半径为标准,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基地,有效解决农户运输不便、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注重面积要素。针对秸秆产生区域山高坡陡的地形特点,将每个秸秆利用加工点的服务范围确定为1000亩,切实降低秸秆收储运各环节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
注重产能要素。根据秸秆运输距离、收集范围等方面测算,将每个秸秆收储加工点的年产能控制在500吨左右,相应配套与产能相匹配的机械设备,扎实推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持续均衡发展。
四、突出“三个建设”,推行产业规模化
抓实收储加工能力建设。坚持以提升产销质效为目标,定期添置和更新秸秆收储运加工设施设备,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整体产销能力、质量和水平。2021年全市山区收储加工秸秆饲料化利用4.886万吨,其中牧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饲料化利用1.35万吨。
抓实黄贮销售渠道建设。坚持“以销促产”,聚焦聚力种养一体农户、市内养殖场、市外大中型养殖企业等三大秸秆饲料消耗需求三大主体,强化业务宣传、培训和推广,全力拓展市场空间,倒逼促进秸秆产收。如牧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对外销售秸秆饲料0.48万吨、为种养一体的农户代加工0.57万吨、订单定制0.1万吨。
抓实全链运营体系建设。整合全市秸秆饲料加工、养殖农户、肉类加工销售企业资源,实行专业分工和产业链发展,分别独立承担秸秆利用及关联产业的不同功能,着力构建秸秆收集加工、牛羊饲养加工、肉类食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体系,有效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良性发展。如牧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秸秆饲料业务实现年产值588万元,带动3720户农民年户均增收200元。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2/8/4/c45d3c38e2754fd590684f58d3d5c83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