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小余这两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办张银行卡,“村里给我发工资呢。”
天气酷热干燥,小余的暑期生活可不枯燥,帮村里收集资料、归纳档案,参与大大小小的事务记录,这两个月,充实得很,“我家里有人生病,村里找到我,希望我能利用暑期,勤工俭学,没有犹豫,我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从少女小余的视角,来看看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新房村是如何“攒家底”、“鼓腰包”。
穷家难当 在培训中找到发展先机
“我家住在新房村6组,两年前考学,在辽宁读师范呢。”干练的小余说起话来,银牙笑靥,没有一丝拖沓,“以前的家乡可不是这样,这些年变化大。”
小余在记忆中,搜寻故乡的模样:大路街道少大路,新房村里无新房。“村里的路不平,比较窄,路灯几乎没有,用水、用电也存在一些隐患,房屋整洁度也不高,就是很没有活力的样子。”
“穷家难当。”新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学科向小余解释,“那时候村集体不富裕,想要改善生活,着实有些困难。”
蒋学科坦言,自己曾经也很迷茫,村里问题一堆,矛盾一团,找不出个线头来捋顺,“有村民找到我说,人家某某村,条件不如我们,但人家村集体一年进账好几万呢。”
羞愧、无奈,但蒋学科却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转机从一次外出培训开始。
“2020年11月,在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川渝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中,来自四川南充的一位村书记,在讲到所在村通过成立劳务公司给村集体年创收超过100万元。”蒋学科从事例中,找到了破题思路,蝶变故事由此生发。
问题“三座山” 党建成为破题秘钥
小余没有见证蝶变的过程,却在留存的资料中描绘出了整个故事的架构。
培训归来的蒋学科,信心满满,立即和村里的领导班子共享干货,可接下来的反馈却让他不知所措。成立劳务公司最少要30万,钱哪里来?村民积极性不高,怎么办?村里没有专业人才,谁管理?
问题“三座山”,蒋学科头上“千斤顶”。“区里一直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要实现将党建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资源、发展成果。”蒋学科和村里的领导班子,厘清了思路,看到了希望。
探索“党建引领+”的工作模式,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基础上,研究确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面、发展项目和具体措施等。
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股民代表大会”等,制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项目和措施,蒋学科作为村党总支书记,作为总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亲自抓、亲自管。村“两委”其他成员负责具体抓、直接管,党员共同参与,确保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
2021年9月8日,劳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一切朝好的方向发展。
干劲十足 淳朴本性赢得更多赞誉
“秦叔叔,你这么早就回来啦。”出门上班的小余,撞上下班的秦祖明。
“这几天在砍竹子,天气热,5点去,9点就回来。”秦祖明擦着头上的汗,“幺儿去村里上班啊,要好好干哦!”
小余把偶遇秦祖明的事说给同事听,大伙儿都打趣,“‘好好干’这三个字,居然能从老秦嘴里说出,不得了!”
秦祖明一直对村集体“不感冒”,甚至见了村里的领导班子会躲着走,村里的劳务公司成立以后,蒋学科第一时间找到他,“现在劳务公司需要人手,你来。目前都是栽种、修护路的工作,工资按150元一天,行不?”
秦祖明答应了,第二天早早在村口等着大部队一起出发,通过几个项目的磨练,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也学会了跟别人交流,邻里关系逐渐和睦。
“像秦祖明这样淳朴的村民,是我们公司壮大的‘法宝’。”蒋学科回忆起第一个项目是为某公司平整场地,项目完成后,大量音响设备入驻,但临近夜晚,怕下雨,无人看护不行,负责人找到蒋学科,看能不能加点钱,帮忙看护。
“我和公司的员工商量了,都说不加钱,人家能投资我们村都很感激了,还给项目做,看护一下设备,没难度。”蒋学科和员工们守了一夜,顺利完成任务,“项目方很快给我们结了款,6万元,虽然不多,但我们大家都很开心,这条路走对了。”
截至目前,劳务公司发展有劳务人员35人现已承接各类劳务项目11个,合同金额178.3万元,根据股民代表大会决议,分配比例为合同项目金额的10%,收益大约为17.8万元。
当前,村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0万元,用于购买挖掘机、铲车等机械设备投入集体经济项目,将加强与辖区内的康养小镇项目合作,扩宽发展路径,力争早日实现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为新房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等拿到工资,小余就准备动身去求学,还要在外奋斗几年,但她的心中,早就种下了乡村振兴的种子。(黄亚辉)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qxlb/202208/t20220805_109797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