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奇迹在巴山渝水间生长

发布时间:2022-08-06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透过丛丛李树眼望长江,阳光下,江水宛如一条碧玉般的腰带穿过青山绿水间。此刻,王恩海的心情格外舒畅:今年是个丰收年,他种植的十多亩脆李基本销售待罄,十多万元揣入腰包,怎会不惬意!

  

  王恩海是重庆市巫山县权发村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以前种植“三大坨”(苞谷、洋芋、红薯)为主,年收入不过1万元。2011年底,他开始种植巫山脆李。如今,王恩海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当地闻名的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年收入也增长十倍多、超过12万元。

  这样的奇迹并不罕见,而在巴山渝水间随处可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守住守好了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了农民收入翻番。

  挖掘山水潜力 丰富百姓“粮仓”

  巴渝多山,一山望一山;巴渝多水,一水带一水。重庆拥有超8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和510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全市耕地2800多万亩,常住人口人均0.87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户均不足4亩;全市15°以上坡耕地占39%,单块面积在1亩以下的耕地占80%,中低产田比重约70%。

  人多地少,地块零散,耕地质量不高问题突出。如何突破资源禀赋束缚,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丰富“粮仓”是发展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打“科技牌”、唱“林草戏”、念“江河经”,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重庆走出了一条新的实践之路。

  在南川区白沙镇顺竹村,田里的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的生长逻辑每个村民都能说会道:在稻田里养鱼虾,鱼虾在生长中会不断取食水稻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后,水稻品质提高。同时,鱼虾的排泄物是滋养水稻的好肥料,游动的鱼还可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最关键的是,一份地实现了两份产出。”村民说,由于是绿色种养,水稻的价格在每斤6元以上,稻田养殖的生态鱼,每斤的价格在20元左右。

  同样,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街道红星村,层层叠叠的梯田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水稻长势喜人。2021年,该村启动了红星村农田建设项目,该村仅黑豹寨一个区域就治理成型适宜耕种水田79块,产生新增耕地17.12亩、新增水田15.89亩。耕地整治后,红星村村民提高了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并且还规模化种植——今年,涂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流转土地200亩,这些闲置地如今已种满了水稻。

  其实,红星村的情况,在山城重庆并不鲜见。

  “近年来,重庆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向耕地要粮。”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称,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8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73万亩。同时,大力推动以种子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向科技要粮。

  目前,全市自主研发粮油品种推广面积占比提高到70%以上,培育水稻、马铃薯等主栽作物品种超过200个,“神9优28”水稻实现了重庆市一级优质米零的突破,“庆油8号”实现了“两碗菜籽一碗油”,含油量达到51.64%、名列全国前茅。如今,重庆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常年均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1000万吨以上,以全国1.46%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6%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施“三品”建设 打造重庆品牌

  这个夏天,有“中华名果”之称的巫山脆李又火了一把,通过乘坐飞机、高铁不仅“飞”出三峡,还“飞”到世界各地。

  2015年,巫山脆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注册商标”,先后被评为“中华名果”“全国优质李金奖”。2021年,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近22.56亿元,位居全国李品类之首。如今,巫山全县脆李种植面积30万亩,挂果面积13万亩,预测产量13万吨,产值17亿元。巫山脆李不仅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也成了叫得响的重庆众多农产品品牌之一。

  作为重庆主城农村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多、农业比重最高的区,巴南以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四大支柱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其中,巴南银针、巴山银芽、接龙蜜柚、红心猕猴桃、妃柠、红柠檬、樵坪米、姜家新米、南泉面、农禾尚品微火锅、小蜜蜂纯籽油等农产品不仅质优,而且不少已是名声在外。

  “巫山脆李”“巴南银针”都是重庆围绕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化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引领,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典范。

  2018年,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重点支持国家级、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及重庆农产品品牌的推广营销。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也强抓农业品牌建设,出台了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目前,全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7071个,认证产量1300多万吨、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34%。重点打造“重庆火锅”“重庆小面”“三峡柑橘”系列公用品牌,“巴味渝珍”累计授权产品833个、年销售收入67亿元。涪陵榨菜区域品牌价值居全国酱腌菜类第一,奉节脐橙区域品牌价值居全国橙类第一,巫山脆李连续4年蝉联全国李品类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市柑橘、榨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到32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

  推动“三变”改革 保障农民增收

  沉睡的石头能“生长”出艳丽的花朵?在巫山县双龙镇白坪村,这样的故事正在上演。

  以前,这里曾是一片乱石山,种树不长,种庄稼不生。后来,在外创业成功的刘小红回到了家乡,经过近3年时间的打理,曾经的石头村而今成了主题乡村旅游地。

  “我的企业能做大做强,能发展到今天,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这个好时代。特别是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更是解决了我很多实际困难。”

  刘小红提到的“三变”改革,是201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为解决重庆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营机制不活这个突出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即发展“股份农民”、推动“合股联营”、激活农民财产权收益,让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增收渠道多起来。

  “三变”让白坪村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过程中,近100户人家用荒山、闲置荒芜的土地、房屋入股,白坪及周边的安坪、兴凤、笔架等村100余人次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近三年,当地村民就近务工,最高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平均年收入达2.4万元以上。

  白坪村的产业强了,村子美了,农民富了。

  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2234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24.3%,372万农民变股东。累计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21.2亿元,盘活集体“四荒地”约48万亩、闲置农房10570套,撬动社会资本22.5亿元。

  重庆在农村“三变”改革牵引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2638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万元,增长43.2%,全国排名从第19位提升到第16位。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08/t20220805_109796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