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齐鲁样板成色足

发布时间:2022-07-30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资料图

  从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到“全国农业看山东”,再到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的齐鲁大地,始终将“三农”工作这一“重中之重”牢记心头、扛在肩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山东“三农”工作擘画鼓劲、把脉定向。其中,2013年11月在山东召开农业科技工作座谈会,2018年作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重要指示……

  十年来,山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一方面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在稳粮增粮、稳产保供等方面书写了“山东担当”;另一方面坚持“走在前、开新局”,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方面“领航向、探新路”,已总结梳理出一大批可学可鉴的有效路径。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首次突破2万元……

  “菜篮子告急找山东”,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地处山东西北部、黄河北侧的德州市,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600万亩、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山东的1/6。

  2021年以来,老典型又有新作为:在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支持下,德州启动“吨半粮”(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650、850公斤)生产能力建设,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夏收结束,捷报出来。“全市120万亩核心区60%以上的地块亩产超过650公斤,超额完成了今年30万亩耕地亩产‘吨半粮’的目标,标志着德州‘吨半粮’核心区创建实现首季‘开门红’。其中,齐河县115.1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05公斤,较2021年增产34.93公斤。”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立军说。

  类似的丰收场景,近年来在齐鲁大地已是常态。据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介绍,山东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去年粮食总产突破1100亿斤大关,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成功举办。今年以来,山东克服去年秋汛晚播、病虫害偏重偏早发生、后期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生产呈现出“产量高、质量高、价格高”丰产丰收的可喜局面。

  一手抓“粮袋子”,一手抓“菜篮子”“肉盘子”。山东重要农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常年蔬菜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800万吨左右,让全国人民“蔬菜缺、菜价涨”,就能想起山东。

  “今年以来,山东着力加强对北京、上海等地重要农产品调运,确保全国两会和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切实担负起农业大省的责任,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贡献。”李希信说。

  “六大行动”齐头并进,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持续夯实

  “2010年以前的‘寿光模式’,以蔬菜大棚建造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2010年之后的‘寿光模式’,则是全链条发力,能够制定输出蔬菜产品标准、产业推广机制和管理运营体系等,正在推动建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日前,在著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市,市委书记赵绪春自豪地告诉记者。

  “推动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必须持续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张红旗说。对此,山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广袤乡村实施了乡村产业振兴“六大行动”。

  ——产业平台构筑行动。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36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753个。

  ——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出台《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建立分管省领导为链长的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狠抓质量品牌建设,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和700个。

  ——产业创新驱动行动。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多个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实施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

  ——产业主体培育行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实施新型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全省家庭农场达11.1万家,合作社发展到24.4万户,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2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2万个。

  ——产业支撑保障行动。强化财政投入,今年全省预算安排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511亿元,同比增长6.46%;制定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今年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7%。

  “五大振兴”亮点纷呈,齐鲁样板遍地开花成色足

  “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把土地盘活搞现代化茶园。农担‘强村贷’支持300万元,贷款期限10年;财政前4年贴息,每亩每年发1000元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奖补;产业发展好了,理事会成员、村集体和村民都有分红。政策这么好,咱可得好好干。”日前,诸城市相州镇小梧村党支部书记、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金龙向记者介绍了该村的新变化。

  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介绍:“我们以创新提升‘诸城模式’为根本遵循,用好村级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手段,搭建‘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核心,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深度融合’的干事创业平台,构建起产业增效、集体积累、农民增收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蹚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

  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看来,山东各地近年来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路,出现了很多好做法:“这些有利于乡村发展、契合群众期盼、富有山东特色的模式和路径,已然‘遍地开花、成色十足’。在今年的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我们优中选优,梳理总结出十种类型。”

  产业融合带动型,是指龙头企业构建“公司+新型主体+农户”机制,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衔接。片区联动开发型,通过统筹规划、产业聚合、资源整合、组织联合等方式,实现片区整体提升。生产托管服务型,2021年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亿亩次。数字赋能驱动型,使无人机撒药、APP种菜、带货等成为新农活,推动新业态快速成长。人才智力支撑型,培养造就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集聚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两山”理论实践型,即统筹系统治理,打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通道。文化传承涵养型,通过挖掘活化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等资源,发展研学教育、旅游体验等新业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型,通过党组织领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构建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党组织联建共建型,在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合作社等组建联合党委或党建联合体,以组织联合促进融合发展、协同治理。社会力量撬动型,即各类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发挥自身优势,撬动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吕兵兵)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207/t20220727_40108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