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动全省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省社科联组织的“2022年社科专家市县行”第九场调研于7月22日至24日在枣阳市展开。
此次调研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邹德文带队,湖北省委党校叶翔凤教授担任本次调研组组长,来自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省委党校、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大学、襄阳市社科联等1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围绕“枣阳市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深入实地进行调研。
深入调研 把脉问诊
枣阳市地处鄂西北,自2012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枣阳市抢抓机遇,突出物质技术装备、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品牌培育、核心区示范引领等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航天农旅产业园、振泰天龙牧业、三杰粮油、药昇中药、军盾米业、舂陵村、维恩生物等15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产业园、村庄和农户进行调研,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三产融合、美丽乡村,休闲农旅和绿色发展,与企业、园区负责人、村干部等进行交谈,实地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倾听他们对枣阳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的看法和建议,一起交流现代农业突围与发展的思路。
座谈交流 献计献策
实地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召开座谈会。枣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农技推广中心、发改局、科经局、文旅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调研组就枣阳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探讨。
枣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波谈到,枣阳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尤其是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没有一批享誉全国的产品和品牌,下一步要重点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组织保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要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克服投入产出障碍,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要守牢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底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枣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邢红丽着重从六大农业产业链方面详细介绍枣阳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调研组认为,枣阳市紧紧把示范区建设抓在手上,扭住重点环节,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调研组提出枣阳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的对策建议:要紧紧围绕国家所谋、湖北所需,枣阳所能、示范所要、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扎实推进,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具体要做到:一是抢抓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四化融合”“强县工程”“襄阳都市圈”等湖北崭新谋划的新机遇和风口,统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规划和建设,朝着正确方向扎实推进。二是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良种与良法组装配套,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降本增效。三是培育新型农民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重点围绕优质粮油、畜禽、果茶、淡水产品、中药材、蔬菜六大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五是打好千年帝都和航天员故乡这两张牌,擦亮“枣字号”名片和品牌,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突破口,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六是要以小循环促进大循环,以枣阳市的循环带动襄阳市、湖北省,甚至是全国的循环。七是提升农业服务社会化水平,实现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高效化。八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一链一企一策”,增加政府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姝满 通讯员 张俊鹏 魏桐)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07/t20220727_423834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