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深入田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2022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聪,是城口县委组织部非公党建科科长、修齐镇枇杷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3年来,他一直扎根在基层,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他不忘初心、守望群众,先后带领347名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枇杷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他勇担当善作为,敢想敢闯敢干,在乡村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中屡创佳绩,2019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2020年被共青团重庆市委表彰为“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
土生土长的草根情怀
张聪出生在城口县明通镇。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和朋友劝阻,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我舍不得繁华的城市生活,但更丢不下贫穷落后的家乡。我不怕工作苦、条件差、待遇低,只想为家乡发展和乡亲们脱贫致富尽一份绵薄之力。”
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感情、铿锵的决心,感染了乡亲,打动了明通镇党委一班人。在组织和党员群众的信任与期盼中,他当选为明通镇大塘社区专职干部,并逐渐成长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2015年,他通过公招考试成为复兴街道一名公务员,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到农村工作,主动请缨担任柿坪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2017年,他通过遴选考试进入县委组织部工作,当时,正值全县脱贫攻坚“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他只在机关工作了5个月,就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接任修齐镇枇杷村第一书记,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攻坚场上的年轻斗士
枇杷村山大坡陡、基础薄弱、条件恶劣,是有名的穷村、弱村、深度贫困村,当地老百姓常说“枇杷枇杷,穷得掉渣”。张聪深知,自己是“插班生”,对村里的情况一知半解,必须要搞清楚情况,心中有数才能迈开脚步。4年多来,他战严寒斗酷暑,爬坡上坎、攀岩走壁,坐群众坑头、进田间地头,饿了嚼干粮、困了住农家,走遍了全村344户人家,家长里短记满了10个笔记本,脑海里是一幅完整的村容画、村情图、民意谱。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并完善了“枇杷村村规民约、村干部管理办法、诚信十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等发展思路,为枇杷村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作为第一书记,要把对党忠诚体现在抓党建促脱贫上。张聪同村党支部班子推心置腹、达成共识,公开承诺践诺整改支部建设突出问题20余个,每月雷打不动坚持“三会一课”;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走访、民事代办等制度,深受群众好评。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疫情防控和党史学习教育中,探索并不断深化“一名党员一个桩、百名党员一张网”为民办实事品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0余个,真正让党支部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党员成了群众的先锋队。
为解决产业发展“巴掌田”“鸡窝地”成不了气候的问题,他连续100多天召开200余场社员会、院坝会,一组一户因地制宜研究产业发展方案,提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村党支部引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农户“一引三带”产业发展模式,流转土350余亩,发展圣桃、魔芋等特色种养项目320余亩、稻鸭共生生态循环项目30亩,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4年多来,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3.8%下降至零。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他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全力争取多方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村民吃上了放心水;实施户貌“六改”205户,常态化开展“五干净六整齐”环境卫生整治;硬化村级公路17公里、生产便道2.4公里,公路和人行便道入户率达到88.3%、100%。如今,家家干净、户户畅通,整村打造的“黄墙灰瓦”已然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
针对枇杷村曾经是矿业经济村,受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采矿项目被全部取缔关闭,遗留问题多、发展生态差的状况,他恪守公义仁爱、坚持雷厉风行,提出“小村庄大治理”思路,引导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诚信十条》《文明积分》等,在全县率先开展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乡村社会治理试点,累计化解历史问题55起。如今,干群关系和谐共融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广。
乡村振兴的“热血战士”
脱贫攻坚全胜收官后,乡村振兴接续推进。作为一个踏出学校大门就在村里工作,整整干了12年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张聪憧憬着火热的乡村振兴战场,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和激动,尽管家里有父母需要照顾、常年驻村爱人时有抱怨、孩子即将上学需要关照,还有回机关工作、学习的愿景和需要,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汇成了短暂的犹豫和顾虑,丝毫不足以撼动他继续投身乡村振兴这一战场的坚定决心。经过向组织申请,2021年5月,张聪作为乡村振兴首批第一书记,再次奔赴到广袤的农村战场。
潘锋 郎娟 图片由城口县修齐镇枇杷村提供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07/t20220721_109410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