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验基地里,水稻长势良好,加州鲈(小图)和澳洲淡水龙虾(右图)的生长速度尤其快。
藏粮于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等珠三角9市,将分两年在30万亩鱼塘水面上共种植10万亩水稻。
这一消息是在鱼塘种稻技术扩大试点工作现场会上透露的,7月19日,该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渔稻模式”试验基地召开。
“鱼塘种稻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如此评价,“它兼备粮食安全、增产增收、环境保护等优势,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探索粮食安全、尾水处理、基本农田复耕等三大问题的解决新路径。”
水稻和鱼虾生长良好
鱼塘种稻,水下养殖,水上种稻,一水两用,一塘两收。这是广东结合珠三角鱼塘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计的渔稻综合养种模式。
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东涌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推进的“东涌渔稻模式”,试验基地占地面积约14亩,试验区共4口塘,试验种植水稻品种10种,水产养殖品种4种,分别是大口黑鲈(加州鲈)、鲫鱼、黄颡鱼、红螯螯虾(澳洲淡水小龙虾)。
实验数据显示,水稻自插秧以来生长情况良好,6月底开始抽穗扬花。粤香430、粤农丝苗、黄广油占、粤泰油占、五山丝苗等5个水稻品种表现较好,预计亩产约350公斤,更适于这种鱼塘种稻模式。养殖品种方面,经过2个半月的养殖,4个品种的生长速度都明显比普通养殖模式同一品种的快,其中加州鲈、澳洲淡水龙虾表现最优,澳洲淡水龙虾的规格大小更是增长了300%。
据了解,广东有46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假如有200万亩适合开展鱼塘种稻综合种养,按照双季稻种植,则年平均产量700公斤/亩,每年可增加70万吨稻谷,相当于目前广东省稻谷年产量的6%。
尾水和复耕都找到新方案
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介绍,“东涌渔稻模式”通过水面种稻吸收利用鱼塘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循环与废弃物利用,净化水质,减轻环境污染,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在尾水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为珠三角百万亩鱼塘升级改造提出新方案。
据了解,珠三角9市淡水池塘养殖面积约258.8万亩,占全省池塘养殖总面积的67.4%,池塘养殖产量277.78万吨,占全省池塘养殖总产量的63.7%。2021年下半年,广东明确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在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推进10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拿出10%的面积来解决尾水排放问题。鱼塘种稻模式有望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另外,广东有近460万亩鱼塘,其中100万-200万亩是由基本农田而来,珠三角众多鱼塘面临复耕问题,而鱼塘种稻可算作复耕。因此,发展鱼塘种稻,既可以维持鱼塘养殖规模,又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是促进粮食增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也是化解政府保粮与农民增收矛盾的新思路。
浮板成本占总成本65%
广东力争第一年就在珠三角15万亩鱼塘里“长出”一批5万亩的水稻。不过,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提出,就目前试验数据分析,该模式在成本控制、品种调控、机械化升级及日常管理等几个方面仍有优化空间。“东涌渔稻模式”目前较大的成本主要在于浮板和人工,仅浮板成本就达到2万元/亩,占总成本约65%。
目前项目组增加一口6亩试验塘,拟采用泡沫浮板材料取代塑料浮板,同时计划采取机械化直播取代人工育秧移栽方式,预计种稻成本降低50%。
顾幸伟提出,早前广东部署百万亩鱼塘升级改造,提出建造美丽鱼塘行动方案,给鱼塘种稻提供了资金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基础。“此外,要发挥各地龙头企业模范先锋作用,配套相关政策,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dara.gd.gov.cn/nyyw/content/post_39790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